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最新资讯
講座紀要|鄭莉:東南亞華人的同鄉同業傳統——馬來西亞芙蓉坡的例證
  发布时间: 2024-10-02   信息员:   浏览次数: 10

  2024924日下午,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和厦门大学会计学系MPAcc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五十二讲“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在厦门大学嘉庚二号楼512室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本期特邀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郑莉副教授作主题为“东南亚华人的同乡同业传统——马来西亚芙蓉坡的例证”的学术讲座。会计中心主任刘峰教授、刘媛媛副教授、李胜难助理教授等近三百余名师生线上线下参加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刘峰教授代表主办方对郑莉副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他指出非正式制度、关系等对个人及企业行为、财务表现的影响,呼吁我们深入理解正式关系之外的非正式关系的形成及其影响。


  郑莉副教授的研究基于对马来西亚芙蓉坡兴化人(现主要指莆田、仙游地区)社群的深入分析,探讨了华人社会中同乡同业现象的文化与经济影响。讲座伊始,郑教授首先回顾了相关研究传承和文献,阐述了同乡同业在研究中的意义,即同乡同业意味着在城市工商业经济中,来自同一地区的人群经营相同的行业,利用同乡或同族关系建立商业网络,实现对市场和资源的垄断与控制,包括兴化人与交通业、海南人与咖啡业等。

  她进一步指出,芙蓉坡兴化人的移民过程和聚居形态受到原籍地社会结构的显著影响。早期兴化移民通过家族网络和“牵头人”介绍,在南洋逐渐建立起分工协作的商业网络。这些网络不仅基于同乡、同族关系,还涵盖了姻亲和师徒关系,形成了独特的商业信用体系。研究还发现,兴化人创建的同业组织、乡里庙、宗亲会和宗教仪式团体,在维护商业网络和文化传统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组织通过举办各种仪式和社会活动,加强了同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文化认同的形成。然而,这些同族关系也十分重视血统的传承,存在较强的壁垒和竞争。因而,兴化人存在五个不同的会馆、甚至不同村落的兴化人都有不同的庙宇以及不同信仰的神明,最终在东南亚维持“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状态。

  最后,郑教授指出同乡同业传统在东南亚华人社会中的传承与运作机制,对于理解华人商业网络的构建至关重要,这些发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文化对当前华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在互动环节,郑教授与在场师生就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对同乡同业关系的冲击、同乡同业关系对社会商业关系的影响、网络互动对于宗族传承形式的影响以及不同神明背后的竞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讨论充分。

  最后,刘峰教授作简要总结。通过此次讲座,刘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注重积累,开拓视野,并关注族工族商、同乡同业、乡族势力等方面的研究。伴随着线上线下与会者的热烈掌声,本次讲座圆满落幕。通过此次讲座,与会师生对同乡同业等社会网络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交叉学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文轉自「廈大會計發展研究中心」公衆號,注釋從略,引用請參考原文。)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