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最新资讯
師者風範 | 楊際平:初心不改永求索,文章不寫半句空
  发布时间: 2024-08-09   信息员:   浏览次数: 10

  杨际平教授师从韩国磐先生,长期从事秦汉隋唐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史研究、敦煌学研究,在史学界享有盛誉。退休后,他依然步履不停、笔耕不辍,坚持学术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等顶级刊物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数次荣获福建省社科奖一、二等奖和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一、文理双通,独树一帜

  在史学研究领域的大家中,杨际平无疑是一个“另类的理科生”,在他的文章中经常可见数理化知识的运用,这与其求学经历和学习兴趣密不可分。杨际平很早就形成了浓厚的求知欲和广泛的学习兴趣,对于各种知识来者不拒,兼收并蓄。他读中学时,文理尚不分科,得以学到很多自然科学知识。在当时,杨际平就展示出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利用二三手史料写出了习作《李密与瓦岗军》。

  1956年,杨际平考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这一时期的求学经历不仅帮助他夯实了古文字学基本功,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兼容并包”的传统,更帮助其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学术精神。北大毕业后,杨际平去到湖南,在零陵中学任理科教员,这一干就是15年。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杨先生不断融会贯通数理知识,为他后续开展社会经济史的量化研究打下了基础。

  1978年,杨际平来到厦大,师从韩国磐先生学习社会经济史。杨际平当时已年愈四旬,却依然保持着高涨的学术热情和求知欲,他将早年间学到的数理知识和社会经济史研究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学术道路。1982年,在韩先生的指导下,杨际平于研究生期间写成了《试考唐代吐鲁番地区“部田”的历史渊源》(发表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1)一文。在该文中,他熟练地运用事物的空中排列关系这一数理知识,将有关的每一块常田、部田的地理分布都记录下来,进行排列,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多年来对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所形成的经验让杨际平坚信,社会经济史涉及许多方面、多个领域,要有针对性地多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才能让研究走深走实。

杨际平教授为师生作讲座


二、不畏权威,敢于创新

  1978年后,学术研究迎来创新高潮。杨际平所研究的汉唐经济史领域,前人的成果汗牛充栋,很难做出新的突破。他敏锐地把握了这一研究现状,通过补充论证前人的观点、深化前人的研究结论、纠正前人不准确乃至错误的结论、以今推古等方式进行学术创新。


  自走上学术道路后,杨际平始终把“不以前人的是非为是非”作为自己的学术信条。对于前辈学者提出的观点和看法,无论其多么权威,杨际平从不迷信、从不盲从、从不先入为主,必须要经过自己的验证才会使用。在这一信条的指导下,杨际平发现了许多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发表了多篇商榷文章,商榷对象既涉及学界泰斗,又包括青年学者。在学术商榷中,杨际平针对观点不对人,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学术纯粹,从来不会因为商榷对象的权威性而怀疑自己的观点。正是在这种不畏权威、敢于创新的精神指导下,杨际平有力地驳斥了多个传统观点,极大地推动了唐宋经济史的新发展。


  其中一个重要的创新与突破,也是杨际平的研究方向愈加完善的关键,是对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研究与利用。20世纪80年代,在韩国磐先生的指导下,杨际平运用传统文献与敦煌吐鲁番文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唐代土地制度,对当时几乎被视为定论的“均田制下土地还授肯定说”提出有力挑战。他利用敦煌吐鲁番资料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土地制度、赋役制度等问题,发表了数十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出版《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杨际平中国社会经济史论集》等著作,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敦煌吐鲁番学的代表性学者之一。敦煌文书并非他一人研究,但是杨际平以他的创新与严谨治学的精神,成为使用敦煌文书研究隋唐经济史的集大成者。


杨际平先生在新疆吐鲁番


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在厦大的学习经历让杨际平形成了良好的史学素养和深厚的史学功底,这离不开韩国磐等先生们的悉心教导。留任厦大后,杨际平还时刻铭记韩先生的教导,在教育教学上也不忘师风,形成了个人的教学特色。

  数十年来,学生们来来往往,都对杨老师有深厚的孺慕之情。杨际平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史料的理解,鼓励学生自主发掘史料中的深层次问题,最大限度发挥自主性。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学生能够听懂的知识。在老师和学者之间,杨际平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时至今日,他参与修撰的许多专著已经成为了历史系本科的教科书。

  杨际平教导学生时,除要求学生博识多通,更鼓励学生不畏权威。学科蓬勃发展至今,许多青年学者都有着相似的烦恼:想做的研究已经被前人做过了,留给自己创新的空间有限。被人问及这一话题时,杨际平都会以他的亲身经历为例勉励学生: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领域,依然存在着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要多加求索和思考,不将前人的研究奉为圭臬,在证据充足的情况下,坚定自己的想法,实现旧领域的突破与创新。自他门下出来的厦大学子皆恪守他的劝勉,光大先生的学术,努力创新、成果斐然。

杨际平先生在家中

 白驹过隙间,当年的青年学者已经成为近耄耋之年的老先生。杨际平教授从不因他的成就而自满,总是怀着对史学研究的热情欢迎后生来访,与他交流新的观点与问题,一如当年还是学生时,与他的老师和同学们在黄昏中漫步上弦场讨论学术问题。厦大史学的研究精神就这样一代代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本文原載廈大史學公衆號,引用請參考原文。)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