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研究资源  共享资源
黃煒豪 | 文化認同才是聯結海外移民與原鄉的情感紐帶
  发布时间: 2024-04-17   信息员:   浏览次数: 10

“庥及星洲椰树云,梦怀榆社梓桑里”,楹联中满载了海外乡亲对故里神明的崇敬和感激之情。这是福建莆田涵江霓坡境新丰南社的一副楹联,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神明的旅行——从兴化到南洋的文化网络》(下简称《神明的旅行》)一书以海外移民的日常生活为视角,引用、分析众多民间文献,将海外兴化人的迁徙流转历程与大众文化的传承相结合,从民俗研究历史,回到历史现场,深刻总结海外兴化人的乡土情结,揭示出根植于海外移民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才是联结海外移民与原乡的情感纽带。

  《神明的旅行》的作者为厦门大学历史学系郑莉副教授。作者主要研究海外华人与侨乡、乡村仪式与戏剧,尤其注重文献解读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历史人类学方法。此书基于丰富的国内外史料,结合作者数年田野调查经历,体现出厦大史学的研究特色。不同于王赓武、杜维明等学者从精英层面考察海外华人文化的取向,在“华商网络”与“新儒家文化”的学术视野之外,此书从东南亚兴化人的移民过程和日常生活中,考察庙宇和仪式的传承与创新,探讨海外华人的文化传承机制和跨国文化网络的形成过程。

  书中的民间文献及访谈资料,将读者带入海内外兴化人日常的文化生活当中,如身临其境般体验海外民间社会的文化传承。此书深入解析的大量族谱、碑刻、科仪书、仪式榜文、剧本、账本、庙志等海内外民间文献,加之作者对兴化近千个村庄的调查以及对众多东南亚兴化人的访谈,细致呈现了东南亚华人聚居区的福建“兴化人”庙宇与仪式传统,勾画了近代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文化传承机制与社会文化变迁,梳理了移民与原乡之间的跨国文化网络的形成过程与内在结构,对于进一步思考海外移民与侨乡之间深刻的跨国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此书从考察近代以来东南亚兴化人的移居过程及生存状态出发,依次论述东南亚兴化人庙宇系统的演变过程、仪式团体与仪式活动的传承机制以及海外移民在侨乡复兴中的作用,最后综合讨论联结侨乡与海外移民的跨国文化网络,深入解释乡土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机制。

  书中对于东南亚兴化人庙宇系统与仪式传统的论述,可见海外移民与侨乡之间的常态化社会文化联系。海外移民是侨乡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原籍与侨居地之间共同构成移民社区。福建兴化与南洋侨居地虽有大海相隔,但是海外兴化人与原籍地之间长期保持跨国联系,并深刻地表现在海外兴化人的庙宇系统与仪式传统当中。书中第二章深入论述了东南亚兴化人的庙宇系统与传承谱系,从早期教派组织的庙宇到二战后创建的同乡庙宇,大多数庙宇通过调整发展策略,加强庙际与国际联系,发展至今长期充满生机与活力。书中第三章深刻考察了兴化人的仪式团体和仪式专家的传承机制与活动方式。从兴化原籍出发,漂洋过海的仪式传统在东南亚获得传承与创新,集中反映了海外华人文化的历史特点。

  而对于海外移民与侨乡传统再造的讨论,也使我深受启发。书中论述海外移民与侨乡之间,通过庙宇、仪式、戏剧等大众文化纽带,实现了双向互动,建构了跨国的文化网络。晚清民国时期,海外移民就是侨乡社会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20世纪50年代以后,虽然受到国内外形势影响,海外移民与原乡的联系减弱,但在改革开放之初,海外移民又一跃成为侨乡文化复兴的主导力量。时至今日,海外乡亲长期参与原乡的社会生活,在原籍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侨乡文化复兴与再造的过程,体现了海外因素对侨乡的深刻影响,可见海外移民与侨乡是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海内外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展现了海外移民与侨乡之间跨国文化网络的建构过程与内在结构。

  自近代闽人大规模出洋以来,时至今日,侨乡与海外移民依旧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海外移民与原乡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作者郑莉长时段进行考察,发现根植于侨乡社会的庙宇、仪式与戏剧演出,是海外兴化人自我认同和群体表达的主要方式,也是联结侨乡和海外移民的主要媒介。海内外兴化人在不同历史情景下对跨国文化网络有着不同理解与灵活运用,在时代变化与发展下,海外兴化人不断传承和创新乡土文化,并在与侨乡的双向互动中,影响着侨乡文化再造,深刻体现了海外华人与侨乡的历史联系。

  《神明的旅行》一书,通过文献解读与田野调查,从海外移民与侨乡的日常生活中,考察以庙宇和仪式为标志的跨国文化网络,体验海内外居民的原乡情怀。这一研究延续厦门大学傅衣凌史学传统,在宏大叙事的历史之外,关注普通民众,实践从民间社会理解中国历史。在不断变动的海外与华南原乡之间,体验民间的活力。亦希望为当下中国乡村的发展提供些许思考。

(本文原載《中華讀書報》2024年4月17日,引用請參考原文。)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