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最新资讯
鄭莉 | 東南亞華人乩童儀式傳統——以新加坡興化人「壇班」為例
  发布时间: 2024-04-09   信息员:   浏览次数: 10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加坡兴化人坛班的个案研究,探讨华南乩童仪式传统在海外华人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兴化历史上的坛班,是经由“肃坛持戒”形成的乩童组织,分属于不同的庙宇或教派。兴化坛班传入新加坡之后,最初主要是教派组织,后来在同乡庙宇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兴化方言群的主要仪式团体。为了因应当地的特殊历史环境,兴化坛班的仪式传统不断创新,其组织形式也日益趋于多元化和国际化。新加坡兴化坛班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东南亚华人乩童仪式传统的能动性与生命力,同时也反映了仪式组织对海外华人社会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东南亚华人 乩童 仪式传统 兴化人 坛班

一、前言

在东南亚华人社会中,普遍存在以降神扶乩为特征的乩童仪式传统,国外学者对此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早期研究新加坡华人乩童的学者认为,由于乩童仪式具有高度的个人化特色,使得他们的宗教信仰难以长期维持。近年来研究东南亚华人乩童的学者,大多关注乩童仪式的适应性,尤其是因应时代变迁的文化策略。1980年代研究马来西亚九皇乩童的学者指出,乩童仪式的内容、形式与表现方式,表明参与群体试图赋予他们生活的世界以一致性。长期研究马来西亚槟城闽南人乩童的加拿大人类学家白缙(Jean DeBernardi) 认为,乩童的仪式、信仰与叙事方式,都是为了回应他们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她特别注重政治变迁对华人民间信仰和文化策略的影响,认为槟城乩童的仪式活动已带上明显的时代烙印。她还曾经到厦门、台南等地考察乩童仪式,试图对闽南原乡与海外的乩童进行比较研究。不过,关于东南亚华人乩童与华南原乡的历史联系,目前还缺乏较为深入的个案研究。本文试图以新加坡兴化人的坛班组织为例,探讨东南亚华人乩童仪式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机制。

Jean DeBernardi Rites of Belonging

所谓兴化人(Henghua People),特指东南亚华人中的兴化方言群,主要来自福建中部沿海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附近福清县南部和惠安县北部的兴化方言区。在东南亚华人社会中,兴化人比例甚低,但却长期垄断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地的交通行业,俗称出门行路要找兴化人。东南亚兴化人的庙宇,大多是原籍村庙的分庙,也有少数是由某些仪式团体创建的庙宇。在这些庙宇中,通常都有号称坛班的乩童组织,负责庙宇的日常管理和仪式活动。早期的坛班弟子都是兴化移民及其后裔,后来也逐渐向其他方言群开放。不过,由于坛班组织隶属于特定的庙宇,可以说是兴化人庙宇中特有的仪式组织。

兴化原乡地形图

新加坡兴化人的坛班仪式传统,源自于兴化原乡,但又不断有所创新和发展。那么,在海外兴化人社会中,坛班仪式传统如何传承与创新?坛班组织在兴化人庙宇中有何作用? 坛班仪式对海外兴化人的日常生活有何影响?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主要问题。

二、兴化坛班的由来与仪式组织

兴化本土的坛班组织,主要活跃于兴化平原北部的江口、涵江一带及福清县南部的兴化方言区。由于现存的历史文献资料不足,我们还无法深入探讨坛班仪式的历史源流。据江口老道士吴九涛先生回忆,在他见过的道教文献中,康熙年间已有为坛班编写的科仪书。不过,目前笔者尚未看到此类文献,暂且存疑不论。在新加坡昭灵祖庙,笔者曾发现一本《鳌山境昭灵祖庙神咒册》,收录了一批清代中期的仪式文本,可能是年代最早的现存坛班文献。此书内有如下题记:

道光廿三年六月廿五日,坛下陈广顺眼观法策五本,三本一样、二本一样,交付林门收藏。此是道友有功事召用,无事不许私自昭观。此是林门不敢私占此策,六月谨告特示。

由此看来,此书是当地坛组织内部使用的文献,对外秘而不宣。此书还有如下记述:

乾隆甲申年五月廿四日,都缘、福首到宫相议,要卜柸时,马公元帅下坛判八句:

真君威灵不狥情,重兴庙宇庇子民。

欲设戏文表天曹,名声荣荣护子民。

合境须当壮吾神,方显鳌山有神明。

若有不尊吾不理,异日有事难投神。

乾隆甲申年即1764年,可见当时已有神明降乩仪式。不仅如此,此书还收录了一批晚清时期炼童持戒的仪式文本。此类文本至今仍是坛班组织的核心文献,集中反映了兴化坛班的主要仪式传统。

在莆田平原北部,拥有坛班的庙宇通常立有“历代古坛”神位,常年香火不断。江口海星村威显庙现存“列代古坛香位”碑记,兹引录如下:

列代古坛香位:

吴文英、林元利、蔡元真、林元仁、吴元智、林元清、林元福、吴元崇、蔡元傅、蔡福章、林福忠、佘福威、吴福善、蔡福瑞、李福祥、林福藏、林福来、佘福禄、佘福受、林福庆、吴福厚、蔡福进。

民国八年五月吉旦,坛众仝立。

此碑共记录了22位神童的法名,其中又可以分为文、元、福三代,文字辈1人,元字辈8人,福字辈13人。据当地耆老回忆,解放前大多每隔2030年举办一次坛班关戒仪式,培训新一代的神童。那么,这三代神童的生存年代,大致可以涵盖整个19世纪。港下村福海堂也有民国十四年刻立的神童禄位题名碑,共记录以下八位神童: “陈法就字孔建、方茂光字子寿、张书绅字德仪、佘作霖字德英、陈际春字圣聒、彭应麟字依仁、何宗英字光恒、陈寿世字金章。由于此碑未记载神童的法名,无法分析其辈分及生存年代。不过,从上引碑记可知,晚清至民国年间的神童人数持续增加,反映了当地坛班组织的发展趋势。

兴化历史上的坛班组织,一般都隶属于某一特定的庙宇。由于庙宇的性质不同,其坛班组织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是隶属于村庙的坛班,其弟子一般是村内某一角头、房支或家族的代表。在笔者访问过的村庙,其坛班弟子都很清楚自己是哪个角头或房派的神童,或者说他们所降的神明代表的是哪个角头或房派。例如,江口山兜琼山境的青云庙,其神童与角落的对应关系如下: 九使爷,属汉治角; 齐天大圣,属下何角; 田公元帅,属林厝角; 张公圣君,属上何角; 邱公圣侯,属后厝林。二是自立庙宇的坛班,在兴化民间一般称为。如江口石庭村的九鲤洞、明安殿、文元殿、日明楼,都是由坛班组织创建的庙宇,其所属成员并不局限于本地,可以自由组合。这两种坛班的经费来源完全不同,前者的费用主要来自村庙收入的丁口钱,而后者的费用则主要来自坛班弟子的捐款。更为重要的是,自立庙宇的坛班可以参加村庙的仪式活动,而村庙的坛班则不能参与“洞”里的仪式活动,俗称“洞可进宫,宫不可进洞”。

兴化本土的坛班组织,可以分为三大派别,即琼瑶派、金轮派、庐山派。这些教派各有不同的神明谱系: 琼瑶派奉卢士元仙长为主神,全称琼瑶大法院,简称仙教”; 金轮派奉玄天上帝为主神,全称金轮大法院,简称神教”; 庐山派奉三殿真君为主神,全称庐山大法院,简称道教。在海外兴化人中,这三大教派都有传人,而近年又出现奉欧仙姑为主神的女子坛班,统称欧仙姑教

在兴化坛班的仪式传统中,最重要的仪式活动为“肃坛持戒”,俗称“关戒”,即关门培训新神童。参加关戒的坛班弟子,必须住在庙里进行封闭式训练,学习唱曲、念咒、画符、傩舞、降神、扶乩等专门技艺,一般每次为期三天、五天或七天。在关戒仪式中学会降神的称为“神童”,即神的替身; 不会降神的称扶童,即神童的助手。关戒结束后,聘请道士举行出戒醮和散宵法事,并为神童扶童颁发度牒,亦称赐功曹。在经过三次关戒之后,还要聘请道士举行升天桥拜斗仪式,使坛班弟子纳入神明谱系,统称预修

坛班功曹盒

无论在“宫”里或“洞”里,无论是琼瑶派、金轮派或庐山派,坛班组织都是相当严密的教派组织。加入坛班的弟子,每年都要定期参加庙中的各种仪式活动,同时也要遵守各种不同的清规戒律,一般终身不得脱离“坛班”组织,否则即为“叛教”。在坛班组织内部,如有红白喜事,必须互相支持。有的坛班组织建立了互助基金会,如江口石庭宫设有“石庭道友基金会”,专门用于坛班弟子的互助活动。这种注重互助的教派传统,对早期坛班组织在海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九鲤洞琼瑶教派的传承谱系

在东南亚兴化人中,新加坡九鲤洞是最早建立的坛班庙宇,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坛班组织。九鲤洞属于琼瑶教派,其前身为莆田江口石庭村的仙师楼。关于琼瑶教派的由来,据说可以追溯至汉代。在2002年刻立的《九鲤洞总镇重建碑记》中,对此有如下记述:

秦末汉初,吾邑忠门镇莆羲卢武强( 尉武) 、林秋娘伉俪之第三公子,因厌倦当时社会,从小就勤修于道教。年仅十二岁,便同好友齐入紫霄洞,修身炼性,生活清苦,但意志坚强,从不退缩,终成正果,羽化升天,号士元。后因不忍目睹苍黎劫难横生,上喻元始天尊,乞成立匡扶正教,以方便度醒迷津,普济群生,免受轮回之苦,大开方便之门。天尊教主敕命士元卢仙长,领元晖谢真仙、成光王真仙、善德陈真仙,阐开琼瑶法教。

这里的重点在于强调教主卢士元与好友谢、王、陈等人,在莆田忠门半岛的紫霄洞羽化成仙。至于“琼瑶法教”的创始年代,自然不可全信。其实,琼瑶教派在兴化本土的发展契机,始自于石庭仙师楼的坛班组织。据碑记追述:

最早是谢仙长于石庭以符水丹药,治病救人,占卜算卦,堪與无不精验,乡民深蒙其惠。后他又当空请来卢士元仙长,除妖灭怪,保境安民,群众信奉,琼瑶法教尤见风行。清宣统三年( 一九一一年,辛亥岁) ,世乱民艰,瘟疫肆行,石庭六生还往九鲤湖,奉请何氏九仙,来境大开法坛,以助卢仙长等四仙长,消灾救人,香火大兴。

上述“石庭六生”,实为清末民初石庭村的六位乩童,其中包括私塾先生荷丹生、药铺老板梅生、中医师牡丹生、地理师元生,其他两位是富有的商人。他们原在当地“七境崇宫”上方宫中降神扶乩,奉祀诸仙,至民国五年,“乡民深感仙恩浩荡,在宫对面另建双层洞宇,号称仙圣楼,又名九鲤洞,专奉四大仙、何氏九仙及上阳卓晚春真人。香火鼎盛,万民瞻拜,琼瑶法教于此大兴”。

新加坡九鲤洞

新加坡九鲤洞的创始人,主要是来自莆田江口的神童,他们在原籍已是九鲤洞坛班组织的成员。20世纪初,有不少兴化人来新加坡拉人力车,曾经建立了自己的同业公会。1927年,来自江口石庭的神童黄梅子在自行车公会中设立乩坛,但开教未成。至1938年,又有坛班弟子黄文经,亲奉仙圣金身,南渡新加坡。他先后在合洛律、打石街、惹兰勿刹等地设立神坛,最后迁至亚峇街,正式开教保侨,名九鲤洞1943年刻立的《恭塑九鲤洞仙神碑》,对新加坡九鲤洞的由来有如下记述:

大汉敕建琼瑶法教,本教崇奉诸仙师神圣。溯仙踪南渡多年,始于丁卯年设立乩坛于星洲。复蒙卢仙长示谕,法现金容,恩准玉映,又由祖国恭塑仙尊与像南来。嗣因教下佥议高建洞宇,是以有虔心教庇下乐捐,雕塑仙师神圣宝相。爰勒碑永志不忘云尔。

中华民国卅二年岁次癸未春,本洞董事部财政处刘元粦公立。

此碑是关于新加坡九鲤洞与神明来历的最早文献记载,可见当时已开始筹备建立庙宇,并形成了包括“教下”的坛班组织和“董事部”等庙宇管理机构。当时正值星洲沦陷时期,九鲤洞通过举办普度和持戒仪式,不断扩大其影响。1948年竖立的《公建九鲤洞碑记》,对此有如下记述:

仙圣祀典宫殿,建遍华洋。仙驾南来,多历年所,宏开法教,丕著声灵,度世拯民,御灾捍患。当甲申星洲沦陷中,建五年普度,肃八次法坛,德被远近,功遍阴阳。同人等筹兴土木,未竟全功。遂于乙酉秋抗战胜利时,完成洞宇,并定例逢甲普度,以资纪念耳。门人与善信侨胞,在浩劫之中踊跃乐缘,集巨金四十余万,成万年宝盖,祀百代馨香,报德崇功,勒碑永垂云尔。

莆阳锦江受教关琼开撰述,盥沐书篆,时年六十。

中华民国卅七年岁次戊子元春谷旦,发起助建董事等、财政受教刘元麟同门人立石。

新加坡九鲤洞在沦陷期间举行普度仪式,应是始于1944年。所谓建五年普度,应是持续举办至1948年。在兴化原籍,坛班组织一般并不举办中元普度仪式,这可以说是在海外特殊历史环境中的仪式创新。抗战胜利后,为了确立这一仪式传统,决定持续举办十年一度的逢甲普度。据1954年的《九鲤洞甲午第二届逢甲大普度纪念碑》记载:

琼瑶法教,史碑已详述过矣。当甲申年第一届普度,大兴土木,阻于昭南,洞宇未竟。叩仙师预示,乙酉秋中欧胜利,果尔洞宇建成,宏愿十年一度大开法门。今岁举聘教内外董事,训练三教经师,召集旧目连剧员,征募福缘,完成普度道场。建铁柱拜亭一座,屏史全堂; 石碑一面,载明董事及贰拾元以上乐缘人芳名; 铜牌二面,列载经师、剧员全体及五元以上乐缘人芳名; 总计费需坡币贰万陆仟余元。俾勉励将来,永留纪念云尔。

琼开又撰并书,时年六十六。

中华民国四三年甲午年七月甲午日公立。

上述“训练三教经师,召集旧目连剧员”,都是为“逢甲普度”筹建的仪式团体。这说明,自1950年代以来,新加坡九鲤洞吸收了三一教、目连戏等仪式传统,已经不同于原来的坛班组织。

九鲤洞逢甲普度

在新加坡九鲤洞的发展过程中,其教派成员不断出现分化,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分支庙宇。1952年,开始从九鲤洞中分出琼瑶教邸,后来又分出琼瑶仙教”“琼三堂和马来西亚亚依淡琼瑶分镇。1961年,在九鲤洞内又建立了柳金会,实为石庭黄氏族人的仪式组织。

1952年创建的琼瑶教邸,主要创始人为九鲤洞弟子黄亚彬,其他发起人多为住在裕廊岐山一带的德士司机、理发师等。关于琼瑶教邸的创办过程,在1997年的碑记中有如下概述:

琼瑶教主敕令: 为琼瑶法教大开法门事。本教邸成立于天运壬辰年八月廿七日吉时(15101952) ,由下列开教功臣: 黄亚彬、卢亚鸿、陈锦良、林亚荣、朱仙珠女士、梁文忠、陈世良、邱金炼、陈绍裘、翁钟棋、林辉煌、姚春芹( 排名不分先后) ,开教于陈锦良先生旧居,新加坡裕廊律十条石门牌八十六号。崇奉教主士元卢仙长、主教元晖谢仙师、护教成光王先师、持教善德陈仙师、扶教晚春卓真人、何氏九仙翁、护法雷声普化天尊暨文武列圣。

仙师批示,取名“裕廊歧山琼瑶教邸”,即真宇为供奉师像,受万民香烟之处。仙师另批谕指点,建设琼瑶教邸总殿于新加坡裕廊律十条石门牌八十六号A。总殿竣立处之地,乃陈锦良先生于甲午年二月初一日( 531954) 立献地契约书献出,并总殿于甲午年五月初五日吉时( 561954) 举行金身开光盛典暨进殿仪式之后,启用于甲寅年五月初五日吉时( 2461974) ,继为何氏九仙塑造金身,并举行开光盛典,及取供奉之处为九华山。

如上所述,在琼瑶教邸开创之初,陈锦良先生发挥了主要作用。据调查,陈先生原为九鲤洞坛班成员,以理发为业。因教主降乩指示,要他捐出私宅开教,成为琼瑶教邸的早期核心成员。1954年初,他在《创建裕廊岐山序》中自述:

溯良十余年前,拜奉卢仙长,恪守教规,竭诚为徒。不料天旋地转,教主卢仙长奉天敕令,开琼瑶总教,救世度人,恩泽扬溢于天下。迨自择良住之地,建造大殿,仙长批示取名裕廊岐山,即真宇光拱师像,受万民香烟。设立办事处基础后,本邸教下及信士来临,果有开教之灵。病者到邸,有求必应,仙师恩泽,咸称实真仙也。诸教下及信士等,乃提倡发送募捐,建设琼瑶教邸,办理事务。嗣仙长批示,教内设立董事部、正副主席、正副财政、正副查帐及监察员,由董事部授权多寡与教务,不得超过其额。各部职员分负责任,各无私心,义务效劳。每届年终,董事部召集选举一次,中选者再请仙师符乩批准为效,不得争先恐后,各宜大公无私,有益于教,不可私议之心。良心信口愿,献出坐落于裕廊律十条石车间后之地,以供建造琼瑶教邸足用,永无翻心。诚恐儿孙是非,特立献地契约叁纸存照。良收藏一纸,其余贰纸由仙师指派人保管,每届年终,旧职员应将该契约交出,由仙师指名×员收藏,不得藉端霸占。此规则列入铸成沙铁之中,立基时企于墙壁之上,永无失落之虞,实立万古之基也。是为序。

在琼瑶教邸中,至今仍然保存陈氏当初的《献地契约字》,以为永久纪念。琼瑶教邸的神明谱系与九鲤洞大同小异,但却增设了火神“雷声普化天尊”。据庙中主事人告知: “在前辈开教之初,遇到突发火灾,就扶乩问神,后来是雷声普化天尊护法显灵批示,才使得火势缓和,转危为安。据说,在后来的肃坛持戒仪式中,雷声普化天尊又多次降乩显灵。例如,我们女弟子首次关戒,雷声普化天尊批示: 总共会有50名弟子参加。到了临近之际,果然总数由49人成50人。借助于此类灵验故事,琼瑶教邸书写了开教史的新神话,强化了自身的认同,同时也强调了与九鲤洞的差异。

琼瑶教邸创办之初,主要是由坛班成员定期聚会,为信徒扶乩问事,尤其是开药治病。到1970年代,老一代神童逐渐老去,开始举行肃坛持戒仪式,培养新一代的神童。据1997年的碑刻记载: “第一届肃坛持戒,于乙卯年五月初三至初五日举行(1975) ; 第二届肃坛持戒,于丙辰年五月初一至初五日举行( 1976) ; 第三届肃坛持戒,于丁巳年四月廿至廿六日举行(1977) ; 预修功德,于戊午年十月初六日至初九日举行(1978) 此外,琼瑶教邸还曾经于1978年举行目连下元公建大普度,从农历十月初六起“赓演白雪、和平五天”。

1978年,琼瑶教邸的裕廊岐山总殿之地被政府征用,另向建屋局购地一千平方米,地契编号9627 pt Mukim VI Peng Kang,期限卅年,由一九八一年元月一日算起。因此,本教邸于庚申年五月初十日吉时( 2261980) ,移至裕廊西第四十二街门派七十四一号。且本教现大殿告竣后,于乙丑年五月初三日吉时( 2061985) ,举行进殿仪式,此大殿即沿用至今。目前,琼瑶教邸的大规模仪式活动,主要是每年农历四月十五为王仙师、虎爷和华佗举行诞辰庆典,五月初六为卢仙长举行诞辰庆典,七月中元节举行普度仪式。在这些仪式活动中,一般都要请道士举行法事,同时也要聘请戏班演戏。此外,琼瑶教邸还积极参加其他兴化人庙宇的仪式活动,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2007年农历三月十二,灵慈行宫举行妈祖诞庆典,琼瑶教邸派了三十多位弟子前来参加。他们身着印有琼瑶教邸字样的统一服装,在仪式活动中表演降神的舞蹈。当晚九点左右,先后有9位琼瑶教邸的神童开始降神,其中最为独特的是欧仙姑及青紫两童子的女神童,令人耳目一新。

琼瑶教邸迄今已经关戒8次,其中两次为女子关戒。现有男教下约100人,其辈份排行为琼道真传开正教,瑶高宇宙建兴师”; 现有女教下约70人,其辈份排行为: “仙妃妙法传坤道共种桃李法园绿叶成荫,琼瑶正教庆众生同登蓬莱仙境道脉长存。由于琼瑶教邸在新加坡率先引入女子关戒,吸引坛班弟子的家眷参加各种仪式活动,因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琼瑶教邸的坛班成员并不限于兴化人,而是不断吸纳其他方言群的信徒。有位祖籍福州的琼瑶教邸弟子告诉我: “我外公是兴化人,我外公就加入教邸。传说日本沦陷期间,卢仙长显灵,用仙丹救了很多人。所以有很多别色人加入这个教下,成为弟子。”由此看来,降乩治病是琼瑶教邸的主要特色,因而其影响力早就超出了兴化方言群。

琼瑶仙教是从琼瑶教邸分出的坛班庙宇,但据说早在10多年前就没有兴化人加入了,目前的教下弟子均为闽南人。当笔者于2007年初次到访的时候,庙中主持人告知:

我们这里已经没有兴化人了,可是我们都是早年在兴化朋友的介绍下加入这个庙宇的。我们是从琼瑶教邸再分出来的,大约是在40年前建立的。发起者都是兴化的德士司机,最早是在四马路,后来迁到三巴旺芽龙8巷,现在是在芽龙22巷。我们都想去兴化看一下,看看我们的老板(卢仙长)他什么时候批示,我们都在等他的批示。希望早日可以去你们兴化看一下。

琼瑶仙教的创立时间,大约是在1960年代,当时琼瑶教邸已经建庙10多年了,发起人为当时的一批兴化人出租车司机。随着兴化人的逐渐淡出,琼瑶仙教的神明谱系已经带上浓厚的闽南及其他方言群色彩,增加了城隍伯主、大伯爷和二伯爷,但仍然保留了琼瑶教派的四大仙师和扶教卓真人、通天章圣侯和张公圣君等。目前,琼瑶仙教的主要神明都可以降乩,通常在每周的星期二、星期五和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举行扶乩问事。此外,每年的农历五月和十月,琼瑶仙教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神诞庆典,一般是请道士主持仪式,但不演戏。

琼瑶仙教已多年未举行关戒仪式,严格说并无坛班组织。不过,他们至今仍然强调自己与兴化坛班的传承关系。主持扶乩问事的吴先生告诉我: “我们琼瑶仙教的人,现在虽然都是福建人( 即闽南人) ,但是我们扶乩是说话的,不是写字的,而且我们老板开口的时候,是说兴化话的,不信你等下可以听一下。我在新加坡兴化人庙宇访谈期间,受访者都强调降乩开口要说兴化话,因为神明都是从兴化来的。虽然有些乩手从小接受英语教育,但是在神明附体开口的时候,还是要说兴化话的。从使用语言上强调神明的来源,这显然是为了确保仪式的灵验。

新加坡的琼三堂和马来西亚依淡的琼瑶分镇,据说原来都是从九鲤洞分出来的,但似乎并未顺利发展。目前,琼三堂已经停止活动,仅存的一尊卓真人神像,也已经正式退神,成为历史文物。琼瑶分镇虽然香火尚存,但只是一座路边小庙,不再举行大规模的仪式活动,也没有相关的坛班组织。实际上,1960年代以后新加坡坛班组织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向周边地区的兴化人庙宇扩散,与金轮派、庐山派、三一教等教派相结合,而不是局限于琼瑶教派的传承谱系之中。

四、同乡庙宇系统的坛班组织

新加坡现有近30座兴化人庙宇,其中绝大多数是原乡村庙的分庙,或是原乡区域性庙宇的分庙。这些同乡庙宇大多创建于1950-1970年代,其坛班组织的形成时间也晚于新加坡九鲤洞。因此,有不少同乡庙宇的早期坛班成员,曾经参加九鲤洞坛班的仪式活动,后来才回到同乡庙宇组建坛班,举办关戒仪式。

新加坡兴化人的同乡庙宇,在原乡已有坛班组织和关戒传统,但一般都不属于琼瑶教派。如原籍涵江镇后郭村的仙宫堂和田头村的重兴祖庙,其坛班组织都属于金轮派,号称“金轮大法院”。早在20世纪初,仙宫堂和重兴祖庙的教下弟子就已经来到新加坡,但并无同乡庙宇,因而只能参加九鲤洞的仪式活动。1950年代,仙宫堂和重兴祖庙相继在新加坡建立了分庙,同时开始组建坛班组织,并举行关戒仪式,培训新一代的神童。到21世纪初,仙宫堂已关戒10次左右,现有坛班成员50多人; 重兴祖庙已关戒8次,现有坛班成员30多人。这两个同乡庙宇都是每周定期为信徒扶乩问事,其关戒仪式与神诞庆典也特别隆重,在新加坡兴化人庙宇中久负盛名。祖籍江兜的新加坡昭灵庙于2005年首次举办关戒炼乩仪式,接着又于2007年举办第二次关戒仪式,正式组建了坛班组织。目前,昭灵庙的三殿真君等主要神明都有自己的神童,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和每隔两周的周末,都要举行扶乩问事仪式。

在兴化原乡没有坛班组织和关戒传统的同乡庙宇,目前大多已经开始举办关戒仪式,建立了自己的坛班组织。例如,原籍涵江镇安仁七境的安仁宫,创建于1960年代初,其发起人中有三位神童,但他们都不是经过关戒训练的神童,也没有参加过坛班组织。新加坡安仁宫创建之后,于1972年举办首次关戒仪式,此后又于197819822003年关戒三次,现有坛班成员99人。安仁宫奉祀的齐天大圣、张公圣君、昊天帝子、玄坛元帅、田公元帅、五显大帝、虎爷等神明,都有自己的神童和扶童,其降乩仪式颇为壮观。

新加坡安仁宫的坛班组织,可以说是海外移民环境中形成的新传统。这是因为,在兴化原籍的安仁七境及周边地区,庙里的神童是由神明自己“讨”的,而不是通过关戒仪式的系统培训。当地田岑村的村庙青云殿,有一位田公元帅的神童,他的妻子告诉我: “目前我们村就我老公一个神童,看看菩萨什么时候要再讨人。从田岑村移居新加坡的陈招棋家族,目前已经传历四代,现有人口约50人,他们都是安仁宫中非常活跃的教下弟子。笔者在莆田曾遇到陈招棋弟弟的家人,他们告诉我: “我大伯他们那些孙子,年龄都很小,已经就会烧僮了。从他们羡慕的口气中,我们可以猜想,如果有朝一日田岑村开始举办关戒仪式,应该也不是奇怪的事。

新加坡安仁宫历代古坛神位

祖籍莆田萩芦镇灵慈七境的新加坡灵慈行宫,目前主要通过“赐功曹”的仪式培训神童,组建坛班,但不举行关戒仪式。此类坛班组织的成员,必须定期到庙中练习降神的技巧,但晚上可以回到各自的家中。经过系统训练之后,再聘请道士举办“赐功曹”的仪式,即正式确认神童的资格。兴化原乡的灵慈宫,原来也有神童降乩传统,但在1949年以后已经中断了。1984年,兴化灵慈宫重修之后,举办开光仪式,邀请新加坡灵慈行宫的神童回乡传授技艺,重新恢复降神仪式传统。据说,当时新加坡灵慈行宫的普济圣侯、柳金圣侯、齐天大圣、虎爷、林公圣侯等神明都有神童回乡助兴。其中千里眼( 金圣侯) 的神童,在距离村庙几百米处就开始降神,表演得惟妙惟肖、形神俱备,当地乡民至今记忆犹新。

新加坡灵慈行宫

新加坡的天性祠,原是三一教祠,据说创建于1918年,奉三一教主林龙江为主神。然而,目前天性祠也有坛班组织,号称庐山大法院。天性祠也是通过赐功曹的仪式培训神童,其主要神明玄坛元帅、都天元帅、齐天大圣、张公圣君、田公元帅都有神童。目前天性祠共有坛班成员50多人,曾于194919861995年三度举行赐功曹仪式。1995年的天性祠赐功曹仪式,聘请马来西亚居銮珠光书院的三一教经师前来主持,前后持续一个多月,全体信徒在此期间都必须实行斋戒。每年农历正月元宵、七月三一教主诞辰和中元普度、十二月的神诞庆典,天性祠都要举办大规模仪式活动,同时也要演戏。元宵节期间,天性祠的都天元帅神像出巡,神童表演“过火炉”,并举行“封路”仪式。天性祠的中元普度号称“大总尼中元会”,从七月十四持续到十七,其间由三一教经师主持教主神诞庆典,同时由本祠神童表演降神仪式。此外,天性祠每隔十年都要举行一次大普度,接受派下信徒送来祠内供奉的祖先牌位。每逢周一和初一、十五,天性祠的神童都会降神问事,但只会开口宣示神谕,不会扶乩。从天性祠的仪式活动看,显然已经融合了三一教、坛班与同乡庙宇的不同仪式传统。

新加坡现存的兴化人庙宇,目前大多已有坛班组织,或是正在筹办关戒仪式。原籍莆田梧塘镇漏头村的崇福堂,近年才首次举办关戒仪式。其创办人之一王金棋先生曾经告诉笔者: “我们的庙参加的人少,就是因为我们以前没有关戒。来年我就来关戒,关了以后,看你们还敢不来?”王先生的说法,其实是埋怨漏头的乡亲们不关心庙宇事务。他认为只有举行关戒,组建坛班,才能凝聚人心,延续原来的仪式传统。附近青云庙的弟子也有类似的看法,曾经直言不讳地说: “他们是我们兴化人庙宇中比较冷清的一个,因为他们没有关戒,弟子当然就不会按时过去了。由此可见,在兴化人同乡庙宇中,举办关戒仪式已经是在所必行。

举办关戒的目的是培训新的神童,建立和发展坛班组织。经过关戒之后的坛班成员,一般必须轮流到庙里值班,并定期参加元宵巡游、神诞庆典和扶乩问事等仪式活动,使兴化人庙宇中的仪式传统得以长期延续。在坛班组织中,由于每个神童或扶童都分属于不同的神明,因而形成了以不同神明为认同标志的次级仪式团体。他们在各种仪式活动中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辅相成,形成了严密有序的组织系统。

坛班组织一般都有严格的“戒律”,必须遵循特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例如,琼瑶教邸共有十条“戒律”:

一、光大吾教,不得背叛。

二、孝养父母,不得忤逆。

三、常存恻隐之心,不得乱开杀戒。

四、色欲亡形,不得淫盗。

五、同门如手足,不得挑拨离间。

六、教中长幼有序,不得以下犯上。

七、伦理有常,不得乱伦。

八、书符济世,不得以术害人。

九、持坛者正,不得欺诈世人。

十、仙机秘密,不得随意泄露。

在坛班成员之间,通常以“兄弟”相称,不仅在公众仪式中要通力合作,在私人事务中也要相互支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坛班组织和关戒仪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仪式专家,强化了他们对本土社会文化传统的认同。许多加入坛班组织的兴化人后裔,从小就跟随父母到庙中观看仪式,在成长过程中持续参加仪式活动,最终成为坛班组织和庙宇管理的中坚力量。我们曾经访问过的坛班成员,大多是在海外出生的第二代移民,有的甚至已经不会讲兴化方言了,但由于少年时代参加过关戒仪式,目前都成为庙中的仪式专家和主要管理人员。有些坛班弟子原来不懂兴化方言,但由于经常参加仪式活动,后来又重新学会了“乡下话”。例如,新加坡安仁宫的沈庆麟先生,因母亲是福州人,自幼在家中习用福州话。十岁以后参加安仁宫的仪式活动,从学习敲锣打鼓到正式加入坛班组织,逐渐学会了兴化话。不仅如此,坛班弟子的家人一般也都乐于参加庙中的仪式活动,积极支持庙宇的发展。近年来兴起的“欧仙姑教”,专门为妇女举行关戒仪式,组织女子坛班,实际上就是为坛班弟子的家属而开创的新传统。

兴化原乡女子肃坛持戒

五、坛班仪式的传承与更新

1950年代以来,兴化坛班在新加坡持续发展,其仪式传统也不断有所更新。相对于兴化本土,新加坡坛班仪式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开放性和多元性。如坛班仪式与三一教仪式的结合,琼瑶派、金轮派、庐山派的融合,女子坛班的创建,都是坛班仪式传统的新发展。新加坡坛班仪式的上述演变趋势,反映了海外坛班组织的理性选择与创新能力。

在兴化原籍,坛班组织通常都是分属于特定的庙宇,很难形成跨地域和跨庙际的坛班组织。然而,由于海外移民的社会流动性很大,其居住形态又较为分散,很难维持一村一庙的封闭式格局。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对周边地区有很强的辐射作用,有不少兴化人庙宇实际上是东南亚各国同乡的仪式中心,因而其坛班仪式与仪式活动必然趋于多元化和国际化。例如,1978年的《仙宫堂重修乐捐基金征信录》记述:

一九五五年,本村华侨陈秋炎、刘珍妹两位先生,在新加坡出重金,买土地,发动星、马华侨解囊捐资,建设“仙宫堂”分宫。四十多年来,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帝诞生日,成千后郭籍星、马华侨到新加坡“仙宫堂”,进行朝圣、礼拜、进香活动。

新加坡仙宫堂持戒合影

由于新加坡仙宫堂是东南亚各地乡亲的共同仪式中心,在历次修建过程中都得到了各地乡亲的大力支持。从《征信录》记载的捐款者名单可以看出,当时与仙宫堂有关的后郭籍海外移民,广泛分布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地。其中除新加坡本地乡亲之外,依次为新山8人,捐2500元;麻坡9人,捐2590; 昔加末20人,捐12010; 峇株巴槽6人,捐1155; 哥打丁宜2人,捐300元;丰威港1人,捐100元;关丹33人,捐3900元;丁加奴8人,捐2650元;吉隆坡1人,捐100元;芙蓉坡1人,捐1000元;北加1人,捐300元;沙巴1人,捐250元;吧生5人,捐220元;甘加末19人,捐9930元。新加坡仙宫堂的这一国际化发展趋势,实际上是为了适应海外移民环境而做出的理性选择。据《征信录》记载:

窃本宫于开坛设教时,原系购置斋堂,当时拙于财力,只有局部装修。……乃于太岁戊午年(1978) 始有本宫重修之议,俾待一劳永逸之计。奈何工程浩大,劳工又付缺如,日复一日,未敢轻易妄举。但事关本宫安危,刻不容缓,引致一般同乡及诸教友,激于义愤,不顾一切,决议动工。……嗣秉承主公降乩,论定古历九月十二日奉请本宫文武列圣进殿,十二、十三两日举行补庆玄天上帝、慈济真君两位千秋宝诞。因之建筑基金加上庆祝费用,数目惊人,需费孔急,仝人等有鉴及此,而召开董事紧急会议,佥认此情形,非发动募捐不可。于是除向本坡同乡热心家征求外,复推派四位代表,北上联邦各地,向各同乡及各位善信劝募,显现神力,扶持到家,备受欢迎。咸说事关全乡名誉,义不容辞,莫不慨解义囊,乐于捐输,其热爱精神,殊足钦佩。结果出乎意料,成绩斐然可观。爰特镌征信录,传昭慎重而资表扬,既可作永久纪念,复能做后代楷模。至此仝人等庆祷主公,永庇各位乐捐者合家老幼平安,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福泽永沾。

时至今日,仙宫堂的坛班组织和仪式活动仍然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其“教下”和“庇下”遍布东南亚各地。20056月,仙宫堂再次举行关戒仪式,在新培训的六位神童中,居然有三位是来自莆田原乡的短期劳工。这种国际化的发展策略,为仙宫堂坛班仪式的传承与创新增添了新的活力。

其实,目前新加坡兴化人中最有活力的坛班庙宇,如九鲤洞、仙宫堂、昭灵庙、重兴祖庙等,都明显具有国际化发展趋势。在这些庙宇的修建碑记和仪式榜文中,记录了来自东南亚各地的门人和信徒,集中地展示了以庙宇和仪式为中心的跨国社会文化网络。1998年,新加坡昭灵庙董事部在《重建碑记》中追述:

九十年代初,获悉政府征地,拆迁本庙。九四年底,暂移集成汽车公司楼上供奉。幸有识之士荣銮、金祥、武镇诸君倡议重建吾庙,并急速成立筹建理事会,着手筹募基金。奔走各地,庙务扩展,议决不固步自封,广纳有志之士,托以重任。幸获星、马、印工商硕彦、社会贤达、乡亲善士鼎力支持,捐资劳瘁,公尔忘私,集腋成裘,而筹巨资。于九五年觅寻慈云山宫,结伙合建。……九七年十月卅一日,岁次丁丑年十月初一日,吾庙神像与慈云山宫同日开光,晋殿行宫驻跸。十月十一日,庆祝柳金圣侯千秋宝诞,首次举行盛大祝寿道场与千人联欢晚宴。

1980年代以来,新加坡兴化人庙宇大多面临拆迁重建的压力,使之不得不求助于东南亚各地的乡亲,或是设法与当地其他庙宇结伙合建,并联合举行开光仪式和神诞庆典。在此过程中,新加坡兴化人庙宇的庙际联系与国际联系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新加坡九鲤洞创建时间较早,一度是许多兴化移民寄放香火之地。所谓“寄香火”,就是把神像暂时寄放于他人庙宇之中,每年定期前往该庙举行神诞庆典和其他相关仪式活动,这是海外移民社会特有的宗教习俗之一。新加坡兴化人在创建同乡庙宇之前,有不少来自原籍的神像或香火曾经寄放在九鲤洞,这就使之成为兴化同乡的宗教仪式中心,同时也吸收了来自不同教派或庙宇的仪式传统。例如,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九鲤洞都要举办刘公元帅神诞庆典,这一仪式历来是由原籍江口西刘村的刘氏族人主办的。这是因为,刘公元帅原来是西刘的村庙新灵宫的神明,但由于海外西刘人尚未创建同乡庙宇,只能在九鲤洞“寄香火”,因而每年都要到九鲤洞举办仪式。有趣的是,刘氏族人的神童原来是属于金轮派的,现在也参加了九鲤洞的坛班组织,这就导致了不同教派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在九鲤洞偏殿的古坛神龛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来自庐山派或金轮派的“功曹盒”,其原因即在于此。

新加坡九鲤洞

值得注意的是,每逢兴化人庙宇关戒时,新加坡的其他兴化人庙宇照例都要前往“探戒”。这种相当频繁的庙际往来,自然也就促成了不同教派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所谓“探戒”,其本来意义是由其他庙宇的神明到关戒现场帮忙维持秩序,因而在仪式现场必须安排来访神明的临时“驻驾”场所,但现在一般是通过赠送锦旗、花篮等礼品,向举办关戒的庙宇表示祝贺,并预祝关戒成功。在兴化原乡,互相“探戒”一般仅限于同一教派之间,而新加坡则早已突破教派的界限,几乎所有兴化人庙宇之间都会互相“探戒”。例如,在安仁宫的坛班文献中,有一组专门为“探戒”庙宇准备的“回庆贺联”。兹抄录如下:

石庭宫: “石炉香火腾万阙,庭殿声灵颂昊天。

崇福堂: “崇尊真无悬三尺,福曜天枢展七星。

灵慈行宫: “灵昭万代女中圣,慈感列朝海上神。

青云庙: “青天日月悬明镜,云海查巡尊大神。

重兴祖庙: “重光祖庙垂千载,兴进功曹护万家。

仙宫堂: “仙药妙方康济世,宫符咒水可驱邪。

琼瑶仙教: “琼苑春风仙曲妙,瑶池秋水道心空。

琼瑶教邸: “琼阙谈玄迎紫气,瑶坛启教诵黄庭。

兴胜宫: “兴雷布雨功勋大,胜迹神威教泽长。

樟宜兴胜宫: “兴胜启教唐虞绍,胜地敦诚孔孟尊。

九鲤洞: “九华迭翠藏灵气,鲤洞深幽悟妙玄。

昭灵庙: “昭德光辉同日月,灵威赫曜镇朝坤。

鲤江庙: “鲤江庙大神威大,莆海流长教泽长。

天性祠: “天从人意兴三教,性自身修阐一中。

濠浦社: “威灵有赫镇濠浦,忠正无偏尊圣侯。

昭惠庙: “昭灵永显称朱帅,惠泽长敷佑赤民。

会庆堂: “会列圣时调玉烛,庆升平永固金瓯。

金麟宫: “金凤银钗冠顶上,麟儿赤子赐人间。

后备: “修持法戒玄功著,敷锡人家景福多。

后备: “正气浩然昭宇宙,威灵显赫镇宇宙。

上述“回联”几乎涉及了现存的所有新加坡兴化人庙宇,甚至还有为未知庙宇准备的“后备”联句。这说明,新加坡兴化人庙宇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相当密切,从而也就促成了不同教派之间的仪式交流。

应当指出,在近年来莆田侨乡的仪式复兴过程中,海外坛班组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80年代初期,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的九鲤洞门人集资创建原籍的九鲤洞祖庙,同时组团回乡表演神童降乩仪式。当时参与此事的新加坡九鲤洞总务李毅民先生,曾经对笔者说: “兴化老家很久没有人扶乩了。当时我和亚松一起回去扶乩,那一次真的非常轰动,几乎全村的人都过来观看。不过,现在大家都重新学会了扶乩。在新加坡九鲤洞,我还看到一首乩诗: “五十年前师度弟,五十年后弟度师。这首诗高度概括了坛班仪式传统在海内外兴化人中的传承过程,也可以说是近几十年侨乡社会文化变迁的生动写照。

2000年,莆田石庭九鲤洞再次改建,易名为九鲤洞总镇。在九鲤洞总镇的神龛上,安放了一个历代古坛的神位,奉祀原乡的上方宫、紫霄洞、顶旧厝分洞和海外的新加坡、雅加达、丁宜埠、奇沙兰等九鲤分洞的历代神童。与此同时,还成立了由海内外信徒共同组成的建委兼董事会,统一协调和组织总镇的各项事务。这种跨国社会文化网络的建构过程与运作机制,无疑值得深入探讨。

九鲤洞总镇历代古坛神位

2011年,海内外九鲤洞门人会集总镇,举办开教一百周年庆典,同时举办持戒游戒仪式。持戒仪式从农历1014日开始,至1023日结束,前后历时十天,盛况空前。所谓游戒,即关戒后的神明出巡仪式和神童行傩仪式,据说必须在坛班关戒10轮以上才可以举办。此次百年一遇的大规模仪式活动,聘请石庭清净坛的吴氏道士主持,共有200多位海内外九鲤洞的教徒参加。其中来自新加坡的教徒约30人,来自马来西亚的教徒共13 人,而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教徒人数最多,包括雅加达、棉兰、丁宜、奇沙兰等地的信徒,总数近150人。总镇理事会专门为此次活动编撰了《百年九鲤洞》纪念文集,回顾了琼瑶教派的百年发展历程,尤其是海外教徒对教派发展的特殊贡献。

近年来坛班组织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女子坛班和“欧仙姑教”的创立。女子坛班始自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奇沙兰九鲤洞,据说最初是由欧仙姑托梦给当地坛班女眷,要求举办女子关戒仪式,成立“欧仙姑教”。在新加坡,女子关戒最初由琼瑶教邸引入,后来九鲤洞也随之举办。在兴化原籍,于2007年首次在九鲤洞总镇举办女子关戒仪式,20082009年又连续举办两次,组建了女子坛班,同时还专门培训了一批女子乩手。2009年,石庭总镇公布了如下女乩手名单:

护乩黄金钗,法名师金; 左扶鸾黄玉金,法名师华; 右扶鸾刘美容,法名师云; 护乩黄亚兰,法名师杰; 护乩黄秀金,法名师良; 左扶鸾黄莺莺,法名师芳; 右扶鸾黄玉平,法名师李; 护乩关秀美,法名师玲; 护乩何玉兰,法名师兰; 左扶鸾张美珍,法名师会; 右扶鸾陈秀,法名师教; 护乩林美玉,法名师典。

上述在总镇培训和认定的女乩手,包括来自兴化本土、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的女子坛班成员。这种国际化的女子坛班组织,并非原有坛班仪式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涉及相当复杂的仪式创新过程。因此,在不同地区的女子坛班之间,尤其注重仪式传统的交流与磨合。九鲤洞总镇的女子坛班成员王水峰女士,于2007年和2008年在总镇参加关戒,此后又于2008年农历11月到奇沙兰九鲤洞参加关戒,2009年再次前往新加坡九鲤洞和苏门答腊丁宜埠九鲤洞参加关戒。她认为,参加海内外不同地区的关戒仪式,对于个人修炼和女子坛班建设都至关重要。

女子坛班的仪式传承与创新,反映了当代坛班组织的内在发展动力。在兴化历史上,坛班组织原是相对封闭的仪式团体,通常每隔数十年才培养一批神童,参加坛班的人数相当有限。在海外兴化人庙宇中,为了强化同乡移民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举办关戒仪式的频率越来越高,通常每隔三五年就举办一次,因而参加坛班组织的人数也不断增多,往往同一家庭中的祖孙三代都是神童。不仅如此,在坛班组织的仪式活动中,其家人和亲属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在新加坡兴化人庙宇中,大多设有“妇女组”,其主要职责就是为坛班组织的仪式活动提供后勤保障。因此,海外坛班组织的传承机制与活动方式日益趋于家族化,这应该就是女子坛班兴起的内在原因。

六、余论

石庭九鲤洞总镇

东南亚兴化坛班的传承与发展,反映了中国海外移民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和理性选择。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加坡兴化人的不同庙宇中,坛班组织借助于国际联系和庙际联系,不断吸收外来资源,调整发展策略,改进组织结构与活动方式,在庙宇管理和仪式活动中日益占居主动地位。相对于兴化原乡的坛班组织,新加坡的兴化坛班无疑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在兴化历史上,坛班组织分属于不同的庙宇或教派,具有明显的封闭性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兴化原乡的坛班组织,通常数十年才举办一次关戒仪式,培训一批新的神童,其人数相当有限,很难在庙宇管理和仪式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兴化历史上的坛班组织,通常是从事于某一庙宇的仪式表演团体,其发展空间相当有限。即使是坛班组织自己创建的庙宇,也由于受到教派传承谱系的制约,很难有跨地域的仪式联盟。数百年来,兴化坛班的发展始终局限于兴化平原北部的涵江、江口一带,其原因可能即在于此。

新加坡兴化人的坛班组织,最初主要是教派组织,其典型代表是琼瑶教派的九鲤洞坛班组织。不过,为了适应二战前后的特殊历史环境,九鲤洞坛班组织很快就趋于多元化发展。首先,在二战期间开始举办的普度仪式,实际上并非兴化坛班的原有仪式传统,而是吸收了三一教和其他方言群的仪式传统。其次,在九鲤洞的早期发展过程中,曾经吸收了其他方言群或教派的信徒参加坛班组织,后来他们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离开九鲤洞,另外组建琼瑶教邸、琼瑶仙教等坛班组织。这虽然反映了九鲤洞坛班组织的分化过程,但同时也扩大了琼瑶教派的影响。再次,早期兴化移民通过“寄香火”的形式,参与九鲤洞的仪式活动与坛班组织,实际上也引入了各种不同的仪式传统,促成了九鲤洞坛班仪式的多元化发展。时至今日,九鲤洞已日益演变为兴化移民的同乡庙宇,兼具教派庙宇与同乡庙宇的特点。

1950年代以来,新加坡兴化人创建了20多座同乡庙宇,坛班组织在这些庙宇中得到了普遍发展。有不少在原乡并无关戒传统的同乡庙宇,如今大多也举办了多次关戒仪式,组建了坛班组织。这说明,在新加坡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坛班组织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不仅如此,新加坡兴化人庙宇大多每隔三五年就举办一次关戒仪式,不断扩大坛班组织的规模,使之成为庙宇管理和仪式活动的中坚力量。尤其重要的是,新加坡兴化人庙宇吸引坛班成员的亲属参与仪式活动,引入家族式的仪式传承机制,为坛班组织的发展增添了活力。近年来女子坛班和欧仙姑教的蓬勃兴起,集中反映了海外坛班组织的传承机制与仪式创新。

曾经长期研究槟城华人乩童仪式传统的人类学家白缙(JeanDeBerhardi) 认为,海外华人的乩童仪式及其意识形态,实际上是对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协调的主动反应。新加坡兴化人坛班仪式传统的传承与更新,无疑也是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策略性反应。不过,本文更为注重新加坡兴化人群体中不同仪式传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至于兴化坛班对于当地宏观历史环境的反应与协商,只能留待今后继续探讨。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原載《世界宗教研究》2019年第5期,頁122-135。註釋從略,引用請參考原文。)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