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研究资源
在契約文書中看見鄉土中國
  发布时间: 2023-04-18   信息员:   浏览次数: 109

今年,厦门大学图书馆研究资料库迎来了一名“家庭新成员”——50册大型民间文献资料汇编《福建民间契约文书》。

△ 新收录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研究资料库的《福建契约文书》

“官有政法,民有私约。”契约文书是民间日常生活的主要规范体系,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可靠的原始资料之一。作为福建省“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师生们耗时6年出品的《福建民间契约文书》,首批11卷共50册于202212月在福州正式发布。

书中收录了涵盖契约、阄书、诉状、收据、唱本、账簿、科仪书等3万余件福州永泰县的民间文书,皆系首次整理出版。这些中华大地特有的写本文献和历史档案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乡土中国的独特风景,也反映了戴云山脉地区传统社会的历史变迁、文化风貌,及民众利用文字处理生产生活事务和人际交往的生动细节。

《福建民间契约文书》还原了哪些民间历史?数以万计的契约文书又承载着哪些家族故事和地方记忆?

眼光向下:看见不一样的历史

新书发布会上,《八闽文库》编纂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兆光表示,《福建民间契约文书》的面世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符合学术界文化界“眼光向下”的新趋势,即从历史聚焦于王朝政治和精英文化,转向社会底层与日常生活。而契约文书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传统、经验和生活”,正是中国“活生生的历史”。

6年间,研究团队通过对永泰地区大量一手民间契约文书的整理、编撰和研究,勾勒出各类文书的前世今生,呈现了关于山区开发、土地经营、聚落形态、族群演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历史讯息,在时间轴线上还原一个家族演化乃至一个地方社会发展变迁的轨迹。

在过去的永泰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世代相传的契约文书,“山、林、田、房等财产和人际关系都写在文书上,契约文书就是老百姓的身家性命。”该书主编、厦门大学特聘教授郑振满说,“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接触到一个包罗万象的民间生活世界,揭示传统乡村的复杂社会关系,感知生生不息的乡土文化。”

△ 民间契约文书扫描件

在山多林广的永泰地区,坐拥山林资源的“山主”(多为当地土著家族)往往占据着地方财富和声望金字塔的顶端。一份山契、一纸诉状、一卷族谱、一张婚约、一份分家阄书……诉说着一个个世家大族的“山林发家史”和家族间的“爱恨纠葛”。

洑口乡紫山村的杨氏家族是当地大族,族人杨振干则是善于经商的“山主”代表之一。通过出租山林资源给外族佃户及投资布局造纸、制笋、林木贸易等多种产业,杨振干取财于山林,逐步实现了“家大业大”,也为参与地方公益事业以获取声望和权势积累了大量财富……在紫山杨氏文书中,明清时期的山林契、卖契占据了很大比例,这也说明杨振干的成功并非特例。

△ 杨氏家族留存的契约文书,左为清咸丰六年猫竹林和纸池的卖契,右为明万历十九年承批(租)山林契

另外,通过对珠峰谢氏、辅弼张氏、锦安黄氏等多个典型家族案例的研究,团队不仅明晰了永泰地区植树造林与加工、贸易并举的山林经济特点,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多产业生产链条,还进一步解析了山区劳动力构成、物产资源和多种合作经营模式。

由于山地环境复杂和生产经营模式多元,家族间山林产权、资源的纠纷时有发生——一条水道穿山而过,水坝、水车、庙宇、房屋、林田等元素错落有致,“原告卢兆玉押,被告温天祖”“此水车无争(议)”“争控水坝在此”……这是1806年官府绘制的《卢温两姓争控图说》上的内容。该文书详细记录卢温两家对水车、水坝、林田等资源的争夺及因家族械斗损毁房屋、果林相关赔偿问题的纠纷。

△ 清嘉庆十一年八月卢温两姓争控图说

山林资源的纷争案例在永泰文书中并不少见,常规的产权纠纷问题往往仅需地方“有头有脸的公亲”出面调解,但牵扯跨政区、多家族的复杂纷争则需要走官家诉讼程序。一张张山契、诉状、判决书的背后,牵扯民间复杂的人际关系,反映了权力团体间的利益纠葛和博弈。即使在21世纪初,仍有民众以旧文书为凭证,宣誓对某山某林的占有。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期外来移民大量涌入和财富集聚的现象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内当地聚落形态和文化习俗结构的转型,这种时间轴上的变化也呈现在此次保留完好的永泰历代文书中。

△ 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钦察寨,为珠峰村谢氏庄寨建筑,占地达7000多平米,有372间房,集居住与防御为一体,20世纪下半叶,仍有300余名谢氏族人居住于此。图为2016年修缮后的钦察寨

△ 钦察寨的上梁仪式现场

民间历史文献,是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形成和使用的历史文献。永泰文书中记录的家法家规、祭祖及宗教仪式、婚丧嫁娶习俗细节,建构了一幅幅家族文化图景。

在三洋村鲍氏家族中,族人共同信奉的文化传统是“尊师重教”,不仅科举教育与家产分配奖励进行挂钩,田租等收入还用于设立公共教育基金……相关举措和要求常以文字形式记录在册。像鲍氏一样热衷于建构家族文化的世家大族不在少数,财富被用于教育与公益事业,来塑造家族文化标签和扩大社会声望,以巩固权势地位。“他们需要通过族谱记载家族存在和发展的历史,通过契约确认山林田房的产权归属和分配,通过礼仪文献维护社会网络,这些历代留下来的文字财富无一不承载着他们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研究生卓竞说道。他也是《福建契约文书》第12卷珠峰、南山契约文书的主编。

扎根乡土:开展“活生生”的历史研究

“郑老师,你们为什么要看这些旧文书?”“哎,小朋友,我家床底下也有不少好东西,要不要我拿过来?”“能不能也帮忙看一下我家的这本账簿?”“这些旧东西值钱吗?”……永泰田野期间,在庄寨老宅、祠堂庙宇,或是广场村办、乡间马路上,研究团队时常被“热情”村民们五花八门的问题所“包围”。

“走出一方校园书斋,在村野独立生活,和形形色色的人对话并成为朋友,在田野实践中获取原创性史料,开展鲜活的历史研究,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家族长、文化站站长、民宿老板……都曾给予卓竞莫大帮助,其中至今仍保持密切联系的道观道士们成了他“山野朋友圈”中“最独特的存在”。

这件辛劳与汗水相伴,坚持了6年的趣事,是属于卓竞和伙伴们共同的独家记忆。葛兆光认为,草根的、底层的、边缘的民间历史是活生生的,而对于研究团队来说,接触到的每一件契约文书、每一位采访对象、每一次研讨交流、每一篇研究成果都是这个观点最鲜活的注脚。

△ 研究团队前往福州永泰珠峰村开展田野调查

20176月,为助力福建区域史研究和民间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厦大师生们又一次踏上了福州永泰这片宝藏土地。6年间,教学团队带着本硕博不同年级的学生走出校园,跋山涉水、访家问户,足迹遍布戴云山脉地区,在田野实践中开展课堂教学,整理、修复、数字化数万件契约文书,采用属地”“归户”“归物的三级编撰体例,建立了契约文书整理、编纂的新范式,与地方部门联合,持续推进永泰文书的保护、研究和宣传工作。

带学生下乡开展田野调查,是厦门大学历史学科由来已久的传统。“我们的教学研究模式不仅是鲜活的,更是立体有延展性的。民间历史文献学的系列一流课程、校地合作的重点研究项目、考察日常生活的田野调查计划,不仅是为博士、硕士研究生量身定制,更融入在本科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中。”郑振满说。

图片

△ 郑振满在研究民间契约文书

古籍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纂、出版的过程,也是人才培养方式和学术训练的重要过程,郑振满说,“让历史系的研究生、本科生担任各卷的主编,独当一面开展全流程工作,并培养出一批学有专长的年轻人,来服务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和古籍研究事业,是我们这项工作的最大收获”。

这支洋溢着朝气与活力的 “学生主编团队不仅是此次研究的主力军,更担任着乡土中国的记录者和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六年间,他们一次次回到契约文书产出的田野现场,倾听老百姓用文字发出的声音,整理修复、解读利用一手文献资料,从契约文书研究中探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本位,展现了不一样的中国历史面貌。

△ 研究团队整理契约文书现场

目前,《福建民间契约文书》第2350册的出版工作还在继续,许多同学选择留校读博,往科研深水区探索,接续助力这项了不起的工程。更重要的是,在乡村空心化的严峻形势下,他们希望能为抢救历史古籍文献、保护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厦大青年智慧和力量。

数十年来,在东南大地的山林田野,傅衣凌、杨国桢、陈支平、郑振满……一代代厦大学人走过百千田垄巷口,回望千百年的悠久历史,探寻“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历史。他们力求打破传统精英史观,建构中国自主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学术体系,从日常、边缘的视角,为那些被正史所遮蔽的人们书写历史,“让历史文物活起来”,为后代留住历史影像和乡愁故事,也把“以民俗乡例证史,以实物碑刻证史,以民间文献证史”的学术传统传承至今。

时间的洪流奔涌向前,讲历史故事的人也渐行渐远,但承载着福建地方特色的文化、风土人情和历史记忆的契约文书却永远流传了下来,向世人生动述说着过去的日常,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原載廈門大學公眾號2023年4月17日。註釋從略,引用請參考原文。)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