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研究资源
吳兩同 | 鷺江深且長——母校廈門大學102歲生日感言
  发布时间: 2023-03-22   信息员:   浏览次数: 10

作者简介:吴两同,祖籍福建省云霄县,出生于平和县,厦门大学历史系1977级学生,厦门大学漳州校友会荣誉会长。曾任漳州市委办公室副主任、漳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获全国政法系统特殊战线一等功。

原文20221230日发表于《科举学与考试研究》,题为《高考梦想成真,谱写77级之歌》。此次刊发前作者作了修改。

人生何茫茫

鹭江深且长

皓首穷经乐

学海知无央

借此读书图贺母校102岁生日(题拙画)


我出生不久,父亲就被划为“中右分子”而失去工作。家里有五兄弟,我从小就过着艰苦的生活。除了帮忙煮饭、扫地、洗碗、喂猪等家务活,还要上山打柴。我还做过种过豆芽,编过斗笠,做过竹椅,也背过冰棒筒沿街叫卖。虽然忙得团团转,但是一有空我就坐在家门口看书。家住县城最热闹的中山路,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但丝毫影响不了我看书。有个同学家里有许多小人书和课外书,还开书摊出租,我就经常去蹭书。《三国演义》、《水浒传》、《东周列国志》,最早看的是连环画。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对我影响最大,从此,幼小的心灵有了大学梦,梦想读书改变命运。

小学时的作者

奶奶和父母都没有读过书,却是我追梦的人生导师。我是奶奶的长孙,又自幼好学,奶奶疼爱有加,能用每月三块钱的生活费,给我买一支五毛钱的新式钢笔。她把大部分的生活费资助我买书买文具了。我的文具盒装备精良,成了最受同学羡慕的人。奶奶没能见到我上大学, 96岁离世时我还在上山下乡,老人家弥留之际还叮嘱我种田不要丢了读书写字。第二年我考上了大学,告慰奶奶的万般疼爱。

母亲要打理全家八口人的买洗淘烧,还要养猪养鸭,还经常要摆个小摊补充家用,但是母亲的脸上永远是灿烂的笑容,见不到一丝忧愁。母亲的生活态度慢慢成了我的性格。妈妈今年92岁了,四个弟弟照顾的多,我少有尽孝。昨天去陪妈妈,妈妈仍是一脸慈祥仁厚,从未一句埋怨,更增添我的愧疚。

父亲是个千钧重担不弯腰的硬汉。虽然不识字,但家中的常客不乏文化人。有位戴着厚厚眼镜的老先生黄伯伯几乎天天晚上来和父亲泡茶,他一有空就一句一句地给我讲《出师表》、《赤壁赋》。上小学第一位班主任何老师有很好的家学,是父亲的世交。我一入学就倍受关心,自然成了一班之长,也成了全班第一个少先队员。我也挺争气,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业成绩一直在班上遥遥领先,因此这个班长也一连当了十二年,一直当到高中毕业。

我的玩伴也多是班干部。父亲的朋友中有或背着手枪或骑着公()(自行)车的当干部的叔叔,那个年代国家干部是很高贵的职业,叔叔们会不时摸着我的脑袋说,我们吴家也有个小干部了。父亲不善言辞,内心暗喜。等到我大学毕业出了校门,真正成为一名国家干部后,父亲从此脸上有了一种掩饰不住的喜悦。父亲离开我们36年了,每次在梦中相见,父亲还是抿着嘴,满脸喜不自禁的幸福笑容。

上了初中,学工,学农,学军,还要批判资产阶级,功课很少,上课总是“吃不饱”,学校有个不错的图书馆,刘勰的《文心雕龙》和《红楼梦》、《续红楼梦》等许多古代名作是在那个时候读下来的,我甚至还借了清华大学的《晶体管电路》,做了许多笔记。上高中后,家庭负担更重了,我每隔五天就要请假一天,跟父亲搭把手,骑车到离县城23公里的船场公社去赶集,还好那时功课不难,影响不了成绩。无论数、理、化还是英语、作文,我都一科不落,还能拿到全班最高分,每天自习课我的课桌总是围着一堆同学问这问那,我也特别乐意帮忙,在解题中恰好也给自己补课。

中学时代是以一曲《毕业之歌》结束的,我们班在学校大礼堂向全校师生演出了两个小时的节目,压轴戏是由我写的长篇朗诵诗《毕业之歌》,和着聂耳的《毕业歌》,全班同学齐声朗诵,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同学少年有了奔赴广阔天地建设祖国的壮志豪情。

我的高中毕业合影特别具有时代感,每个同学胸前都带着“上山下乡光荣”的大红花。下乡三卞大队的第一天是支部书记和生产队长带着我学梨田,这是闽南农活的入门课,犁、耙、播、割、甩、担,虽然插队只有短短两年半,全套农活我都干过。后来我上了耕山队,那是一个寒冬,天天上山扛条石盖猪圈。四个人用大麻绳和大竹筒扛着两米多长的条石下山。肩膀磨破了,汗水流下来,疼痛难耐,谁也没有歇肩,都知道条石从山上滚下来,后果不堪设想。知青的苦难岁月磨砺了我的意志,也成了我一生的精神财富。

吴两同()和他的知青朋友

读书的渴求并没有因为下乡劳累而中断,枯燥的耕山队生活也能找到阅读的乐趣。我从一个干部家庭出生的知青伙伴那里借到一本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昏暗的灯光下,我沉迷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梦幻里。从那时起我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后面的高考志愿,我填的就是哲学系,只因还填了服从专业调剂,才读了历史。

197710月的一天,大队的高音喇叭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国家恢复高考了!凡是符合招生条件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自愿报名。听到广播,欣喜若狂,我和知青伙伴开始白天干农活,晚上一起挑灯苦读,备战高考。时间紧,任务重,没有任何复习资料,忙乱中竟翻出了高中的课堂笔记,兴奋不已,好像见到久违的朋友,重点难点还用红笔蓝笔标注,圈圈点点密密麻麻,温故知新,事半功倍,临阵磨刀,还蛮好用的。两个月后就匆匆提枪直奔战场。

高考那天,南靖一中红旗招展,积压了11年的考生,潮水般的涌进校门,考场外矗立着红色横幅祖国,请您挑选吧!看了怦然心动。操场人山人海,静静的等待考试钟声,场面蔚为壮观,略带几分庄严,似乎在等待不止是一场高考,而且在等待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寒冬腊月,北风萧萧,我没有丝毫冷意,感觉像出征的战士,热血沸腾,壮怀激烈。

当年没有公布分数线和考试分数这个环节,也没有院校和专业介绍资料,填报志愿真是黑灯瞎火,摸黑行事。我考后感觉良好,自以为分数很高,第一志愿报了复旦大学哲学系,第二志愿、第三志愿才报厦门大学,时至今日当年考试得了多少分还蒙在鼓里,现在想起来觉得好笑,但是一起经历那场高考的人都和我一样。

冬去春来,猪舍建好了,那年的春天特别冷,山上的水田都结了冰,我在地里插秧,手和脚都冻得红通通的,远处传来大队邮递员兴高采烈的叫喊声,“吴两同被厦门大学录取了”!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我能记住一辈子。到水沟里洗去手上和脚上的泥巴,泪水止不住往下流。洗脚上田,梦想成真,从那一刻开始,我的命运开始发生转变。

我成为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那一年的录取率特别低,但是和我一起复习备考的三个人全被录取了,而且下乡都在一个大队,成了大队的一段佳话。其中一个考入龙溪师范学校,另一位女同学考入福建师范大学,那年考入福建师大和厦门大学的她和我都是全县的唯一,五年后她成了我的妻。

凤凰花胜火,

鹭江深且长;

青春无极限,

学海知无央。

我右手提着装满衣服的木箱。左手拎着装着脸盆饭盆的网兜(现在似乎看不见这种行李袋了),踌躇满志地迈进了厦门大学南校门。那时激动的心都快跳出来了。再走进芙蓉二的三楼和一屋子新同学见过面,就走进来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热情的问候我,你就是两同同学?我看过你的考卷,写得好,字又很漂亮。他就是我们的系主任陈在正老师!这成为我认识厦门大学的第一印象。40多年过去了,那种暖意一直留在心头

入学时全班同学67 人,年龄最大的32岁,其中还有不少已经结婚生子的老三届,大家有着共同的失学经历,也有共同的把损失夺回来的强烈愿望,更有共同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看到同学在废寝忘食读书,下半夜也常常会看到路灯下读书的身影。寒窗四年,我如饥似渴,自己动手用罐头盒做的小床灯陪我度过了芙蓉楼的大学时光。在大学养成的每天读书的习惯,走出校门后一直没有改变。

二排右一为作者

我们厦门大学历史系77级是个优秀的集体,大二时就已接连获得团省委授予的全省新长征突击队和团中央授予的全国新长征突击队荣誉称号。同学之间有兴趣小组,班上经常有读书交流。鼓浪屿环岛游(是游泳,不是旅游)、泉州古船考察、电影《小城春秋》拍摄、书法、摄影、乐队演出,课余活动丰富多彩,文史哲球类与拔河增进了友谊,全校武术、游泳比赛,我班成绩斐然。

厦门大学历史系774组军训(吴两同,右六)

当时还要军训,而且是真刀真枪。厦门大学地处海防前线,各个班级都要有几天昼夜轮流在海边放哨,防止台湾“敌特武装”偷偷渡海爬上岸来。还有,党支部开门整风,同学自办讲座,自创学术刊物,读书风气、学术氛围在全校卓尔不群。七八十年代之交那段纯真的岁月,虽然青涩也清贫,却是我一生最好的时光。

参加故事片《小城春秋》拍摄合影(吴两同,右四)

毕业后我被安排在安徽省委机关工作,一年半后调回老家,在市县两级党委办公室系统和政法系统工作。全班同学虽然天各一方,但是心心相印,联系从未间断。2007年我发起入学30周年7703大聚会,得到同学们的热捧,北京兵团、深圳兵团、福州兵团、厦门兵团和海外兵团(散兵游勇就近挂靠,我就是挂靠厦门兵团)连部分家属共108人齐聚漳州,规模空前。系主任陈在正教授,孔永松教授,班主任孙晋华教授伉俪都来了,阔别30年,我们再次聆听到三位师长的教诲。一天一夜的狂欢,还诞生了我们自己的班歌《7703之歌》(庄锡福同学作词,程庆忠同学作曲),第二天15辆车浩浩荡荡开进母校。那天晚上我们的班歌唱响了明培体育馆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大型晚会。我们临时组成的百人合唱团,成为那天晚会阵容最为庞大的重头戏。

7703漳州聚会后制作的两片DVDCD光碟

2012年,校友们推举我到校友会兼职,我认为这是个服务母校服务校友的好平台欣然接受。此后的十年间,我出任秘书长、常务副会长和执行会长。校友会的组织建设从原来的两个分会发展到九个分会和12个俱乐部, EDP分会承办的半程马拉松比赛和经济高峰论坛每年一次,先后两次发动校友捐资,回母校建立了近400万元的励学金,在厦门大学漳州校区捐建了高㨗成烈士铜像,协调组织拍摄《高㨗成》电影,与母校艺术学院、校友总会、图书馆、档案馆联办百年校庆漳州校友艺术作品展,发动校友为母校图书馆捐赠图书,95周年校庆漳州校友会为母校捐款校友捐赠率位居全球前列,百年校庆捐款达360万元。不少活动在母校和全球校友会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漳州校友会也三次荣膺全球优秀校友会称号,我也荣获功勋校友奖章。

我们对母校做的太少太少,母校给我们的总是太多太多。2016年春节期间,时任校党委副书记林东伟,副校长詹心丽专程带来校友总会的贺信,祝贺我获全国政法系统特殊战线一等功。詹副校长还在校友座谈会上宣读贺信,令我感动不已,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校友。2018年我的处女作《吴两同小楷古文名篇》在母校出版社重印再版,老校长朱崇实亲自撰文作序。满满都是母校对学子的亲切关怀和呵护。

吴两同在作画

3D电影首映式上母校领导和专家讲话,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姚俊峰、詹心丽、张欣、吴荣华、陈志伟、吴两同、石慧霞、蒋东明、张伟、林公明

2017年退休后,我静下心来梳理40年前在母校学习历史的感悟。文字难以名状,我学着拿起毛笔,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经过两年的尝试,画成一幅长50米的泼墨山水《毛泽东诗意图卷》,从《沁园春·长沙》到《沁园春·雪》,用毛主席十三首诗词,表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斗争史。长卷受到母校的特别关心,促成在香港付梓出版。艺术学院邀请我与艺术总监张欣教授作艺术党课报告,电影学院组织数字媒体团队对长卷作二度创作,研发制作出3D影片,向党的二十大献礼。央视频在二十大期间发布了母校电影学院的3D作品。母校新闻网、博客网、校友总会《厦大人》,校档案馆与文博中心作多角度报道。中宣部学习强国两次转发了母校和媒体文章。

人生何茫茫,

谁欤普度驾慈航?

鹭江深且长,

充吾爱于无疆。

母校102岁生日在即,这是全球厦大人感恩的日子。我们再次唱起这首熟悉的校歌,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多少年来,母校的大爱,不就是那深沉且悠长的鹭江水,给予我们力量,鼓舞我们扬帆前行,呵护着我们抵达光明的彼岸。

20221227日于鹭岛三山居,2023318日修改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原載廈大人公眾號2023年3月22日。)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