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出版品  书讯
書訊 | 《民俗曲藝》第218期
  发布时间: 2023-02-17   信息员:   浏览次数: 10

目錄

前言 / 林鶴宜

【專題:研究論文】

藝術節在民間:以「亞洲廣場」藝術節與趙川「草台班」為討論核心 / 許仁豪

《層中隙》滲透臺南藝術節城市舞臺的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 / 厲復平

歌仔戲現代劇場化的全面演練:試探幾種藝術節機制與場域對新編歌仔戲的影響 / 傅裕惠

【研究論文】

消逝、轉化與再生產:以日本鹿兒島南薩摩林家媽祖信仰文化為例 / 劉智豪

「家將坐炮」魅力的轉向:以八家將團嘉義振祐堂為例 / 劉祐誠

摘要

許仁豪。〈藝術節在民間:以「亞洲廣場」藝術節與趙川「草台班」為討論核心〉。《民俗曲藝》218 (2022.12)7-57

Lee Fu-ping. “The Infiltration of Mellemrum Tainaninto Cultural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of Space in the City Stage Tainan Arts Festival.”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218 (2022.12): 59-112.

Abstract

本文從李克•諾里(Ric Knowles)對當代藝術節的討論出發,嘗試論述2005年發生於韓國光州的「亞洲廣場」藝術節在全球化時代作為民間藝術節的政治與歷史性意義,並將誕生於其中的中國大陸當代體制外劇團「草台班」看成是其「民間」精神的延續與轉變。本文首先將聚焦討論「亞洲廣場」藝術節與亞洲民眾戲劇網絡的變遷關係,說明其以何種美學策略在全球化時代直面冷戰歷史幽靈,批判性地面對時代變局。然後討論上海的「草台班」如何誕生於這個迸出的藝術節?並透過創團作品《38線遊戲》的詳細分析,試圖闡明「亞洲廣場」藝術節的激進性質如何接續影響趙川與草台班的戲劇理念與表演方法?以之進一步說明,雖然「亞洲廣場」藝術節僅只發生一次,但卻在全球化的時空下,促成了在地劇場美學的轉變,如何在與世界資本主義高度結合的當代中國,打開新的異質空間,重新理解左右政治之於當代生活的意義?而在這新的歷史情境下,我們又如何重新思考藝術節之於民間的關係?

透過集中討論「亞洲廣場」藝術節與趙川「草台班」,本文認為民眾劇場的標籤在當下此刻的亞洲也不是那麼重要了。在這個資本竄流時代找尋民眾的位置,或許更重要的是打開一個不帶功利算計的場域,讓四方諸眾持續碰撞、對話、辯論甚至爭吵,在歧異與差異之間思索當代生活壓迫的根源與未解的政治與歷史問題關聯之所在。如是,在全球資本主義決定與宰制所有人生存的當代,「民間」的在地與跨國意義才能打開。

厲復平。〈《層中隙》滲透臺南藝術節城市舞臺的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民俗曲藝》218 (2022.12)59-112

Fu Yu-hui. “A Comprehensive Drill of Traditional Taiwanese Opera in Modern Theatre: Probing into the Effects on Its Original Creations from the Field and Mechanism of Several Theatre Festivals.”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218 (2022.12): 113-59.

Abstract

2019年臺南藝術節策展人周伶芝與郭亮廷邀請丹麥創作者強森(Kitt Johnson)與五位臺灣創作者在臺南現地共創特定場域表演《層中隙》(MELLEMRUM Tainan),該演出引導觀眾步行穿越市區許多僻靜小巷、通道乃至畸零狹地。本文援引後戲劇劇場(post-dramatic theatre)、藝術行動主義(artistic activism)及國際情境主義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所倡議的漂移(dérive)與心理地理學(psychogeography)為參照,分析《層中隙》的本質不是一個不待觀眾就已意義確立的藝術作品,而是一個表演者、城市空間與觀眾參與者在當下啟動的溝通過程。面對這樣缺乏虛構敘事情節的特定場域表演,觀眾必須跳脫熟悉的戲劇劇場觀演模式,開拓新的觀演可能,探索不同於以往的感知模式來面對這樣的表演。寓身於2019年臺南藝術節的《層中隙》表演行動歧出於歷年來臺南藝術節城市舞臺強調城市奇觀的環境劇場展演邏輯,既是滲透也是介入,協商全球資本主義政經體系下臺南藝術節內蘊的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一如哈維(David Harvey)對壟斷地租的分析所提示,《層中隙》表演行動所揭示的內在張力開啟了一個希望空間,使得藝術可以成為偏移全球化資本主義軌跡的有效策略,這也正是本文論述《層中隙》的開拓性意涵。

傅裕惠。〈歌仔戲現代劇場化的全面演練:試探幾種藝術節機制與場域對新編歌仔戲的影響〉。《民俗曲藝》218 (2022.12)113-59

Fu Yu-hui. “A Comprehensive Drill of Traditional Taiwanese Opera in Modern Theatre: Probing into the Effects on Its Original Creations from the Field and Mechanism of Several Theatre Festivals.”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218 (2022.12): 113-59.

Abstract

九○年代起,國家戲劇院(現隸屬2014年成立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以及延續至今的企劃邀演,與2000年之後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的「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2003–2012)、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的春天藝術節歌仔戲系列(2010–)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臺灣戲曲藝術節和「戲曲夢工廠」(2018–)等節目,隨着現代劇場表演「機構化」,及現代劇場生產制度與專業分工的成熟,逐漸形成特定的「文化生產場域」。其中關係着作品生成的策劃(策展)、評審與評鑑機制,不僅直接影響臺灣歌仔戲的「正典化」,也因為臺灣文化官僚對所謂專家學者的倚賴與信任,形成了一批特定階層的觀眾。

現代劇場歌仔戲製作(文化場)的場域中,因為場域慣習的特殊地位與訴求別於常民口味的市場,形成對外的封閉性。這樣的文化生產編制可能會因為資本權力的影響,將損及藝術自主性的問題或現象,視為理所當然;甚者,形成至高的藝術品味,以致於模糊了民間職業戲班與文化場域不同的階級問題。本文試圖探討前述幾個重要的戲曲藝術節,就其評審評鑑制度詮釋其中的現代化發展;並從藝術節分派資源的審查機制與參與動員,嘗試論述所謂當代歌仔戲對生態影響的意義與內涵。

劉智豪。〈消逝、轉化與再生產:以日本鹿兒島南薩摩林家媽祖信仰文化為例〉。《民俗曲藝》218 (2022.12)161-87

Liu Chih-hao. “Fadeaway, Transformation, and Reproduction: A Case Study of Mazu Belief Culture in South Satsuma, Kagoshima, Japan.”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218 (2022.12): 161-87.

Abstract

近代中國傳統民間媽祖信仰文化於明清之際傳入日本後,受日本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影響,再生產了日本社會自身對於媽祖信仰文化的認識。日本鹿兒島南薩摩的媽祖信仰文化早期通過戰亂與貿易傳入日本,由於經濟與政治因素的影響與推廣,迅速地發展與擴張,後期則因日本幕府的鎖國政策而逐漸衰落。爾後由於明治新政府致力於發揚國粹主義,致使媽祖信仰文化受到嚴重的打擊而轉為家神信仰而逐漸隱匿。華人在移民之初,原鄉神祇原被視為無形祈求航海安全的宗教寄託;轉至近代,由於原鄉宗教信仰的消逝與斷層,原鄉神祇逐漸轉變成有形承繼華人身分認同的文化資產象徵。近期則因日本地方政府發展傳統文化的需要,才被發掘出來作為地方文化資產推廣的代表。

劉祐誠。〈「家將坐炮」魅力的轉向:以八家將團嘉義振祐堂為例〉。《民俗曲藝》218 (2022.12)189-231

Liou You-cheng. “Shifts in the Attractiveness of Jiajiang Confronting Firecrackers: A Case Study of the Chiayi Zhenyou Troupe.”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218 (2022.12): 189-231.

Abstract

家將坐炮,是指家將團的扮將者先跨站在成堆的鞭炮附近,接着無懼地接受鞭炮炸放,這項行為目前被多數人認為是為了彰顯家將神的神威。本文以聞名於坐炮的嘉義市過溝仔震安宮振祐堂為論題討論對象,並藉由記錄該堂資深成員的坐炮經驗和相關歷史典故,以及學者們搜集、討論表演者於演出期間出現的意識變化,希望能說明無論是扮將者、家將團甚至是觀眾,每個外在條件發生變化,都可能會是個影響家將坐炮發展的因素。

聚焦到扮將者的扮演狀態前,本文首先梳理過溝仔震安宮振祐堂的發展歷史,並由嘉義市家將團使用的更鑼節奏,說明家將成員們強調扮將者要把家將神的力度展現,重新勾勒兩者的關係。尤其扮將者面對數量龐大鞭炮燃放的家將坐炮,扮將者認為此舉能更具深度連結扮將者展現家將神的威猛意象。另一方面,借鑑諸多論及表演者意識的討論,本文將扮將者進入非日常狀態視為最佳表演狀態,嘗試討論在振祐堂成員的扮將案例中,扮將者越來越少出現這種狀態的原因。透過這篇文章的開展,筆者希望能盡力說明同樣都是展現家將神神威的家將坐炮,儘管它目前在遶境過程往往容易得到多數民眾的注意,但是圍觀民眾欣賞家將坐炮已產生相異的趣味。

(本資訊經出版方授權發佈。)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