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8日至31日,由百越民族史研究会主办、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承办的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二十次年会在厦门举行。本次研讨会以“当代考古学与中国南方古代民族文化研究”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福建博物院、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二十余所研究机构,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大学、湖南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十余所国内高校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十余名在校本、硕博士研究生参与了本次会议,并展开深入探讨。
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二十次年会合影
百越民族史研究会于1980年6月由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牵头成立,是由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全国性一级学会,秘书处设于厦门大学。研究会的宗旨是构建一个常年学术交流平台,倡导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跨学科角度,发掘、研究、探讨百越民族的历史源流、支系分布与内在关系、与华夏-汉文化的互动融合、与南岛语族及海洋文化的关系、与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联系,乃至其优秀传统文化的遗产积淀及其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影响等,以推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史的研究。
百越民族史研究的传统、机遇与使命
会议开幕式由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副会长蓝达居主持,福建省文旅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省博物院院长傅柒生,厦门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张随刚,百越民族史研究会会长高蒙河先后致辞。
开幕式现场
蓝达居副会长主持开幕式
傅柒生局长追忆了为百越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诸位前辈,指出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及厦门大学在百越民族史研究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全国性一级学会,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具有重大影响力和重要学术地位,应当得到更多重视。新时代对百越民族史研究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研究会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做出的重要指示为指导,为提高中华文明的对外影响力、传播力,构建起中国的话语和学术体系做出贡献。
傅柒生局长致辞
张随刚副处长表达了厦门大学作为挂靠单位对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的高度重视,并对在研究会发展过程中各地方、各高校、各科研机构和各位会员长期以来的支持表示感谢。他也指出,本次会议是在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的背景下举办的,相信本次会议对全面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中国东南古代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其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关系,与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史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张随刚副处长致辞
高蒙河会长指出本次年会在研究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并对厦门大学对本次年会的召开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研究会近年来的学术研讨,涉及的学科领域不断拓展,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不断突破,并努力将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联系,体现了百越民族史研究的巨大潜力和旺盛生命力。新时代赋予新使命,研究会要响应党的二十大号召,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重要指示,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的大战略,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做出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应有的贡献。
高蒙河会长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郭伟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锦琼副研究员、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张闻捷教授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郭伟民在系统梳理长江中游史前文化谱系与分区的基础上,阐述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的二元谱系结构,并着重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在史前时期和东南、岭南地区的互动,指出在“百越文化的史前底层”形成过程中长江中游地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唐锦琼以国字山战国墓的重大考古发现为基础,结合对清江盆地内诸如筑卫城在内的同期遗址开展聚落考古研究,从考古学角度阐述了先秦时期江西地区“吴头楚尾”的历史状况,指出先秦时期江西地区考古学文化因素构成方面的复杂性以及背后反映出的政治疆域变迁。张闻捷以近年来厦门大学考古专业田野实习成果为中心,从遗址位置、地层堆积、遗迹现象、出土遗物和初步认识等方面出发,分别介绍了闽北地区马道坪遗址、龙头山遗址与闽东地区榕山等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新进展,阐明几处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对于深入讨论福建融入华夏文明的历史过程及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等重大学术课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郭伟民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唐锦琼副研究员发表主题演讲
张闻捷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多视角、多学科研讨百越民族史
本次会议受到学界同仁的广泛支持与关注,共收到投稿论文45篇,会议学术报告35场。主题演讲后,会议以分组报告的形式,分为“考古学”和“民族学与历史学”两个领域共十场进行。在分组研讨环节,各位专家学者从百越研究的诸多议题入手,展示了丰富的研究材料与最新的发现成果,显示出多元的研究视角与多学科的思想交锋。学者们由点及面、小中见大,结合多种方法和资料,或从考古发现中的城址、墓葬、石墙等遗迹,石器、陶器、原始瓷器、青铜器等遗物出发,或从民族学中婚姻、家庭、工艺、舞蹈、纹身、丧葬习俗、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与仪式传统出发,对百越民族历史与文化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从考古发现考察百越民族的起源、发展与变迁,百越民族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百越民族文化与精神信仰特征,百越民族与华夏文明的互动及其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等,成为本次会议的重点议题。在综合讨论环节,学者们的讨论精彩而热烈,富有启发,引人深思。
会议掠影
百越民族史研究和合共生
会议闭幕式由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潘碧华主持,学会理事付琳作会议学术总结,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张侃教授和学会秘书长黄向春教授分别致辞。
潘碧华副秘书长主持闭幕式
付琳总结认为,百越民族史第二十次学术年会以“当代考古学与中国南方古代民族文化研究”为主题,体现了一些新颖之处,既涉及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考古研究的实例,也包含了南方各省最新发现的与百越民族相关的重要考古发现。同时,会议讨论的关于百越民族文化溯源、交流、延续等问题使百越民族史研究内涵得到新的拓展。另外,他也指出本次会议中呈现的一些尚待解决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百越民族史研究的理论是什么,又如百越民族史研究讨论议题涉及的空间范围仍集中在传统认知中的百越地区,未来的视野可以扩展至包括东夷、南岛在内的更为广阔的区域。最后,付琳认为百越民族史研究是很好的桥梁,它有助于把考古遗存转化为大众更为喜闻乐见的历史表达形式与知识传播载体,并祝愿研究会越办越好!
付琳理事作会议学术总结
张侃主任代表承办方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致辞,向疫情之下前来参会与线上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会议的议题十分丰富,与会学者的年龄、学科、地区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足以显示百越民族史研究事业欣欣向荣。最后,黄向春秘书长回顾了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四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指出在继承老一辈学者的优良学术传统的同时,中青年学者已逐渐成长为学会的中坚力量。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多视角、多学科、多方法的研究理念也鼓励专家学者们紧跟新时代各学科的新发展,不断为百越民族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而考古学与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之间如何以百越民族史研究为平台,更好地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开展合作与对话,则是今后研究会的重要发展方向。他希望研究会不忘以百越民族史探索中华文明历史与内涵的初心,以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充实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不负这一伟大时代!
张侃主任致辞
黄向春秘书长致闭幕词
文 | 刘力铭、李瑾之、许嘉璐、谢颖
图 | 郭宸、李瑾之
审核 | 黄向春、付琳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原載“百越民族史”公眾號,注釋從路,引用請參考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