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出版品  书讯
《民俗曲藝》第215期
  发布时间: 2022-04-13   信息员:   浏览次数: 236

目录

南朝吳興項羽信仰的神蹟文本製作與國家地方之互動 / 何維剛

明清二形人的情慾困境與宗教解脫 / 張琬容

往生歷程中音聲與影像感知之動態建構與破除:以諾那華藏精舍的中陰共修法會為例  / 劉延芳

民歌採集運動之餘韻:從1967年中國民歌比賽與全省客家民謠比賽談起 / 鍾繼儀

摘要

何維剛。〈南朝吳興項羽信仰的神蹟文本製作與國家地方之互動〉。《民俗曲藝》215(2022.3): 1-42

Ho Wei-kang. “The Hagiography Production of Xiang Yu’s Cult in Wuxing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ate and Local Society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215(2022.3): 1-42.

Abstract

南朝吳興項羽信仰兼具民間祠祀、軍神等性質,境遇發展與建康蔣子文信仰頗有會通之處,而項羽信仰強烈的地域性,適又與蔣子文信仰的國家化形成劇烈反差。晉宋時期的項羽神蹟文本,多環繞於外來太守的遭祟與死亡,此一「頻喪太守」的傳說,源自吳興地區叛亂與鎮壓的軍事暴力記憶,此時神蹟文本側重外來者與項羽神的衝突。齊梁以後,吳興與建康的競爭場域從軍事轉向宗教,項羽神從作祟到蔬食祭祀,以及吳興地區廣建佛寺,象徵民間信仰與國家、佛教從抗衡到妥協的過程。在神蹟文本的製作上,項羽信仰的故事情節具有高度的重複性,吳興土著透過神蹟文本威嚇外來太守,國家也透過改造故事情節而壓制地方,書寫者的立場不同會直接影響神蹟文本的發展。

張琬容。〈明清二形人的情慾困境與宗教解脫〉。《民俗曲藝》215(2022.3): 43-83

Zhang Wanrong. “Erotic Dilemma and Religious Salvation of Erxing Re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215(2022.3): 43-83.

Abstract

「二形人」是中國古代對於雙性人的稱呼,即同時具有兩種性別外形的人。他們作為第三性別,很難在傳統宗族婚姻制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面對身體與情慾的困境,他們或秘密與婦女私通,或出家尋求宗教解脫。本文先考察二形人的術語,簡要回顧明代以前關於二形人的論說,討論明清文本對於二形人的解釋與分類,描述「值男即女,值女即男」和「半月為男,半月為女」兩種二形人,進而展現他們的特殊身體狀態所帶來的性慾困境,世人對其性道德與性能力的想像,以及他們的通姦與性犯罪。最後集中考察二形人的出家問題,二形人能否出家受戒,出家修行的果報,以及二形人出家之後以尼姑身分為掩護的通姦現象。本文希望藉助佛教經律、文人筆記、通俗小說、刑案記錄等多種文本瞭解明清社會對於二形人的認知,窺見這一時期二形人的情慾困境與宗教解脫。

劉延芳。〈往生歷程中音聲與影像感知之動態建構與破除:以諾那華藏精舍的中陰共修法會為例〉。《民俗曲藝》215(2022.3): 85-127

Liou Yanfang. “Dynamically Constructing and Destroying the Perception of Sounds and Images in the Process of Departing: The Case Study of the Intermediate-State Ritual of Nona  Hwatsang Center.”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215(2022.3): 85-127.

Abstract

佛教傳入西藏後,在地化並吸納不同宗教文化元素,之後,當藏傳佛教傳向不同國家地區時,再次融合當地的風俗與信仰,產生差異形態的藏傳佛教。本文的研究對象為藏傳佛教寧瑪派傳承的諾那華藏精舍,結合漢傳佛教的教義與藏傳佛教的方法、漢人的宗教活動形態,為亡者所定期舉行的中陰共修法會。過往學界對於助念儀式的研究,著重於討論宗教思想和臨終關懷。本文探討此中陰共修法會,如何在儀式中透過三時的音聲與影像的「蜷曲」,動態地建構與破除中陰時期的感知。

此中陰共修法會的特點在於,藉由播放已故上師們影片,由具有高度的權威性的上師,執行宗教功能,並以影片模擬權威性的經典中,所指引的中陰階段的音聲與影像,使其化為實際。此外,居士群體以音聲引領亡者以「一心三觀」的角度,動態地感知中陰的音聲與影像,以有助於自力解脫。再者,本研究採用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影像理論架構,探討在個別的生命時序中,各要素與業力相互作用,動態建構個人性的差別感知。然而,最終,亡者應體悟教法所欲建構的佛性的集體感知,產生破除個人性的差別感知,往生淨土之效。

鍾繼儀。〈民歌採集運動之餘韻:從1967年中國民歌比賽與全省客家民謠比賽談起〉。《民俗曲藝》215(2022.3): 129-79

Chung Chi-yi. “A Study on the Lingering Impact of Folk Song Documentation Movement in 1967.”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215(2022.3): 129-79.

Abstract

2013年,一批自德國波昂東亞研究院 (Ostasien-Institut) 帶回的檔案,記載了1964–1973年間,臺灣音樂史上一些重要卻被遺忘的故事,其中包含幾個關鍵字,如「華歐學社」、「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波昂中國音樂中心」等,這些機構在臺灣音樂史中消失,卻又因為檔案的出現,而能夠被世人所理解和看見。透過這批檔案,發現1967年由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協辦的中國民歌比賽中,出現許多民間藝人,其中又以演唱客家民謠者居多。

另外,在比賽手冊中出現了幾張照片,為1967年由史惟亮等人進行民歌採集運動所記錄的客家民謠比賽以及原住民音樂等,其中一張照片以「本年六月十三日在苗栗舉行之『全省客家民謠比賽』冠軍獲得人黃金鳳」為題,從而確認了活動內容與時間。再者,同一批目錄中保存了當年客家歌謠比賽決賽的錄音檔案,藉此原音重現了黃金鳳參與比賽的演唱實況。而透過筆者對黃金鳳進行的田野訪談以及相關文獻的查找後,除確認錄音檔案無誤外,也證實了黃並非當年的冠軍得主。

透過不斷的交叉比對後得知,1967年中國民歌比賽與同年的民歌採集運動以及客家歌謠比賽有密切的關係。因為民歌採集運動曾到訪過比賽現場,使得客家民謠演唱者參與中國民歌比賽的比例高於其他類型,藉此推論中國民歌比賽推廣性質高於比賽意義,並且參與中國民歌比賽者與民歌採集發現的藝人有密切關聯性。

透過不斷的交叉比對後得知,1967年中國民歌比賽與同年的民歌採集運動以及客家歌謠比賽有密切的關係。因為民歌採集運動曾到訪過比賽現場,使得客家民謠演唱者參與中國民歌比賽的比例高於其他類型,藉此推論中國民歌比賽推廣性質高於比賽意義,並且參與中國民歌比賽者與民歌採集發現的藝人有密切關聯性。

(本資訊經出版方授權發佈。)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