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学术活动  学界资讯
鄭振滿|漫談民間文獻與中國歷史
  发布时间: 2021-07-25   信息员:   浏览次数: 274


上海交通大学“方太国学大讲堂”第20讲于714日下午在闵行校区学术活动中心二楼学术厅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方太集团、方太国学社协办,邀请厦门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郑振满作为主讲嘉宾,为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从民间社会看中国历史》的精彩演讲。讲座由本校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章毅主持,采用“现场报告”加“会议直播”的方式同步进行,线下和线上与会者共计约500人聆听了报告。

主持人章毅老师首先从国学、历史和民间文献的关系出发,简略介绍了在国学讲堂中首次设置历史专题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促使人们在国学的背景下,重温历史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独有的“超越性”与“审美感”等特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拓展国学的内涵,使之不仅关注精英的思想观念,也更加留意民众的社会生活。主讲嘉宾郑振满教授在近100分钟的演讲中,以民间历史文献为中心,从史学观念、文献体系、田野考察等三个方面,为听众系统梳理了从民间社会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史观的突破与转型

郑教授指出,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记录和编纂历史的传统,但是伴随着近代化进程,20世纪的中国史学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三个重要的趋势:一是以史料为中心,强调以新史料推动历史研究。徽州文书、清水江文书等民间文献的发现即有着这样的学术背景。二是引入马克思主义史观,建立以社会形态变迁为主线的通史体系。在这一框架之下,基层社会和普通民众等主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三是历史学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史学界早期强调历史研究要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结合,近年来历史人类学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潮流。

史学思想的上述转型,带来了一项重要的成果,即明显拓展了人们对中国历史多样性的认识。中国历来广土众民,长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同时又并存着多种社会形态,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始终采用了多元化和多层级的体制,存在着公、私两大系统,官僚体系和乡族体系并存。在中国历史上真正能够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的力量,往往是各种“乡族”势力,这一力量对民间自治有着重要作用。

 

解读民间文献

记录民间社会生活的主要载体即是民间历史文献。郑教授指出,民间文献包括了谱牒、碑铭、契约文书、礼仪文书等多种类型,体系复杂,数量庞大。民间文献的保存虽然仍以当事人为主,但经过20世纪以来剧烈的社会变动,有相当大数量的民间文献已经与当事人分离,通过文物市场,它们或者被私人所收藏,或者进入了各级公藏机构,如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其中以档案馆最为重要。

郑教授认为,对于民间文献,不能仅仅看到它们静止的保存形态,还要重视它们的生产、使用和流传过程,这本身就是一部社会文化史。人们一般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普通民众识字率不高,从而容易低估文字对民间社会的影响。但实际上,民间社会有着悠久的使用文字的传统,文字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并形成文献,不仅反映了明清以来自上而下的“文治”和“教化”的作用,更体现了民间社会自身的意愿和活力。

民间文献有着很强的选择性和策略性。它常常只记载它所认为的重要事情,而并不会说明这背后的意图,考察这些内容为何会被记录,则是民间文献解读者的重要任务。民间文献也会引证各种典章制度,以之作为各类行为的合法性依据,但这些制度在实践中常常会被重新解释和灵活运用,因此在民间文献中考察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也是解读民间文献的重要方面。

 

回到历史现场

要对民间文献进行有效解读,仅仅局限于文本是不够的。郑教授指出,民间文献需要和其他资料匹配,解读者需要回到历史现场。历史学家之所以要重视田野考察,首先是为了发现新资料与新问题,正统文献往往缺少民众的声音,因此要到田野中去收集新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会发现新问题,就去追究其来龙去脉,这样就增进了对历史的认识。其次是可以促使研究者进行理论与方法的反思。通过田野考察,研究者有时会发现已有理论的错误之处,因此“田野是人文学者思想的实验室。”再次,田野考察可以帮助研究者体验当事人的思考方式,而只有懂得了研究对象的思路,才能正确解读他们留下的文献,这一切如果不在田野中身临其境,是难以做到的。

 

互动与问答

郑教授长达100分钟的演讲,引发了听众的热烈反响。在互动环节,线下和线上的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多达数十个,但由于时间的限制,郑老师重点回应了五个方向的提问。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艺术教育中心的闫旭老师咨询,在音乐人类学的田野考察中,如何使收集的资料足够丰富,并能成为有效的研究对象。郑老师认为,其中的关键在于研究者要善于和当地人沟通,要取得他们的信任,这是田野考察的关键环节之一。上海交大人文学院历史系的硕士研究生潘芸淇提问,在进行徽州文书的研究中,如果出现史料单一、难以找到匹配资料的情况如何应对。郑老师认为,进行民间文献研究,选题的精到也很重要,要尽量选择那些互证资料比较丰富的题目,这样有利于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针对线上听众的提问,郑老师着重回应了三点:(1)民间文献的分布具有广泛性,但在特定区域也有明显的集中度,比如闽东宁德地区,即是近年来民间文献不断发现的热点地区,对这类重点区域就要格外重视。(2)福建妈祖庙的分布具有普遍性,但庙中碑刻的保存和发现则有着时代情境的因素,研究者要善于利用各类不同的外部环境,创造有利的研究条件。(3)历史人类学和民俗学有着相似的研究对象和学术渊源,关系密切,但两者也有区别,后者更关心民俗活动本身的功能和历史,而前者则比较强调在村落环境中,综合考察人们的社会模式和文化习惯的历史演变,面向更加广阔。

在最后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负责人丁晓萍副教授向郑振满教授颁发了方太国学大讲堂的专家聘书,为讲座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原載方太國學大講堂722日訊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