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研究资源
廈大往事:“華南四劍客”的青蔥歲月
  发布时间: 2021-04-24   信息员:   浏览次数: 151

202145日下午三点半。这是厦门大学百年校庆的前一天,1986级历史系博士生陈春声夫妇抵达厦门,便从机场前往杨国桢先生家中看望,回仙游老家省亲的同级同学郑振满夫妇也如期赶到。

陈春声夫妇、郑振满夫妇和杨国桢先生

品茗论学

在《涛声回荡》序言中,陈春声和郑振满曾经这样介绍他们与杨国桢先生的师生缘分:

30多年前,我们俩都是刚任教不久的青年教师,又有幸师从傅衣凌教授和杨国桢教授攻读明清社会经济史博士学位。1980年代中期的芙蓉园,充满学术的理想与朝气,让我们度过了难以忘怀的求学岁月。在老师们的培育和鼓励之下,那一代学习人文学科的研究生对日常生活的“俗务”比较超脱,在灵魂深处还多多少少存有一些“文化托命”的自许,因而也对学术传承、文化自觉与学科本位的体验更为敏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切身感受到杨国桢老师的渊博、敏锐和可亲。杨老师给学生的教益,不仅仅是课堂上的诲人不倦与严格认真,而且还有日常生活中的提醒启迪和亦师亦友。

十天后,415日下午,1989级历史系博士生罗一星夫妇从广州来,在留校任教的1988级同学张和平夫妇的陪同下,到杨国桢老师家中探望,呈送了今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研究成果《帝国铁都——1127-1900年的佛山》。

晚间,1991级同学王日根也赶来赴宴,师生共忆往昔读书岁月。

在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传统中,厦门大学是极具特色的一方重镇,与中山大学的社会经济史传统并称双姝,但又各有特点。从1983年起,傅衣凌、杨国桢负责的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研究与汤明檖、叶显恩负责的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史研究,同为“六五”、“七五”规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为青年才俊提供了学术平台和显露头角的机会。陈春声、郑振满、罗一星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就参加了闽粤农村的田野调查,开始华南研究的社会实践。陈春声回忆:“夜静更深之时,耳边时断时续传来海风飘送过来金门的广播声,有时也到胡里山炮台通过望远镜眺望厦门入海口的金门岛,当时的感觉现在已难以用文字描述,但却因此多多少少对金门岛有了一份不陌生的情分。”

罗一星记得,听杨老师上课,非常轻松,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写博士论文的日子,“整整120天,我每天从早上7点起床,写到次日凌晨2点,早餐午餐均在房内解决,每天只下一次楼吃晚饭。每当晚上12点左右,夜阑人静之时,群蛾就扑向我那7楼唯一亮灯的房间,尽情骚扰正在写作的我。于是我总得停笔起身,与灯前的群蛾搏斗,直到书桌上尸骸累累,飞蛾渐少为止”。

他们还参加导师负责的科研项目、组织的学术会议,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郑振满回忆:1987年底在叶显恩、杨国桢等老一辈学者的操持下,闽粤两地学者在深圳共同主办了‘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来了很多国内外知名学者,我们几位年轻人负责会务,会后又一起编论文集,学术界开始有‘闽粤学派’的说法。”

百年校庆之日,46日下午,陈春声参加人文学院分论坛“铸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精神”,并作了《区域历史与海洋人文》的主题演讲,深情回顾了在海天鹭岛求学的美好岁月。在会上,陈春声向师生们展示了一张老照片。

深圳会议之后,组成以叶显恩为主编的《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编委会,19882月中旬,在厦门大学召开编选论文集工作会议。为犒劳大家的辛劳,作为东道主的杨国桢和翁丽芳老师在厦门南普陀普照楼宴请编委会成员。这张照片就是这个时候拍摄的。前排左起为刘虹(陈春声夫人)、叶显恩、翁丽芳、杨国桢、陈玉环(刘志伟夫人)和儿子、陈支平。后排左起为罗一星、叶晓青(叶显恩公子)、陈春声、郑振满、刘志伟、戴和。1991年,照片上的这些年轻人,成为香港与闽粤学者合作的“华南传统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研究计划”的最初人选。后来一直坚持下去的就是陈春声、郑振满、刘志伟、罗一星四个人,所以有“华南四剑客”之称。这张照片可说是“华南四剑客”最初的同框亮相。

陈春声于19893月、郑振满于198912月、罗一星于19925月先后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其博士论文分别为:《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并先后于1992年和1994年修订出版。陈春声在中山大学康乐园为同名专著写的《后记》中,追记在厦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情景:“当时傅先生已身染重病,但仍把最后的心血倾注到我们几个学生的培养上。正是在他老人家最后两年的心命耳提中,我学到了许多进行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开始注意传统农村基层社会的研究,学术价值观有了很大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从傅先生日常工作、生活表现出来的开阔眼界、渊博学识和对青年人的宽容理解中,深深感受到一个德高望重的以学术为志业的大师的风采。……傅先生去世后,杨国桢教授继续指导我完成了与本书同名的博士论文的写作。他审定了论文的大纲,逐字逐句地阅改论文草稿,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现在这本书正是以这一论文为基础修改、扩充而成的。”郑振满博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前言中谈及本文的基本思路及分析构架时指出:“本文的选题、研究及写作过程,是在业师傅衣凌教授和杨国桢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的。如果说,本文尚有可取之处,那完全是两位导师教泽所惠。”罗一星回忆说:“读博之前,我已经收集了两大箱数百万字的有关课题研究资料,我把这些资料全部搬到了厦门大学,不时研读。最难忘的是杨国桢老师对学生的知遇之恩。1983年,杨国桢教授将学生本科论文《明清佛山冶铁业初探》刊发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4期上。这是学生从事学术研究后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其对学生的学术意义不言而喻。1989年师从杨国桢教授后,在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形态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三年的鞭驽策蹇,使我学术关怀日益宽广。师母翁丽芳老师对学生的校园生活关心备至,曾笑问说:‘一星,听说你的校园生活很丰富,还是舞王啊!’所有的这些关爱提点,都使学生感怀至深,益发努力。1992年,笔者完成博士论文《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并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在1994年出版,杨国桢教授亲自作序。”这三本书的出版,成为早期华南研究重要的作品,一时间洛阳纸贵。

陈春声1989年博士毕业后,一直在广州中山大学工作,历任历史系副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院长,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副校长,现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著有《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信仰与秩序——明清粤东与台湾民间神明崇拜研究》《地方故事与国家历史——韩江中下游地域的社会变迁》。郑振满则一直在厦门大学工作,历任历史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与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罗一星博士毕业后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山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的客座教授和客座研究员,现任广州市东方实录研究院院长。著有《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佛山北帝文化研究》《明代佛山社会经济》《清代佛山社会经济》等。罗一星在其新著《帝国铁都:1127-1900年的佛山》自序说:“近年来,笔者在杨国桢教授开创的中国海洋文明史学体系下开拓课题,发掘了广锅海外贸易、佛山市舶、广锅采办制度与广炮铸造等重大课题,填补了佛山史研究的空白。”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华南四剑客”的青葱岁月,留下美好的记忆,鼓舞着后来的南强学子。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于帅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原載“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21423注釋從略,引用請參考原文。)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