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学术活动  演讲纪要
講座紀要丨孫鍵:“南海Ⅰ號”宋代沉船考古
  发布时间: 2020-01-05   信息员:   浏览次数: 315

20191224日下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总工程师孙键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320会议室为考古文博专业师生带来题为《“南海Ⅰ号”宋代沉船考古》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厦门大学历史系王新天老师主持。

讲座的第一部分,孙键研究员简要梳理了水下考古出现和“南海Ⅰ号”被发现的过程。二十世纪中叶,法国海军在库斯托(Jacques Cousteau)领导下发明了自携式水下呼吸器和乔治·巴斯(George F. Bass)于1960年在土耳其格里多亚角(Cape Gelidonya)沉船遗址现场指挥并亲自完成潜水作业,这两大事件正式标志着科学的水下考古学的诞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起步。1987年,在南海上下川岛海域发现“南海Ⅰ号”,随后考古部门对南海一号进行多次调查。200712月,成功将“南海Ⅰ号”沉船整体打捞出水。2014年至今,“南海Ⅰ号”沉船文物开始陆续发掘出土。

讲座的第二部分,孙键研究员详细的说明了“南海Ⅰ号”的打捞过程和“南海Ⅰ号”的发掘过程及最新进展。沉船打捞前,考古部门对“南海Ⅰ号”进行数次考古调查和两次考古试掘,并用浅地层剖面仪和旁侧声呐确定沉船遗址位置,然后采用沉箱套取的方案将其整体打捞出水,放置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在发掘方案确定后,开始对沉箱内的状况进行检测,再用整体测量的方法,得出沉船模型。并用地质剖面仪对沉箱进行了分区域(AG 区域)采用相隔30CM 的距离进行探测,了解船体的保存情况。之后将沉箱分为第一层发掘区和第二层发掘区,第一层发掘区采用田野考古中的探方发掘法。在清理过程中,了解到了分舱装载的船货、船货包扎方式、船体的结构。孙键研究员提到在清理中发现一件石碇,以石碇的大小来判断,应为“南海Ⅰ号”附属的小船所有。另外,根据船体的形体特征,孙键研究员认为“南海Ⅰ号”应为福建沿海地区所造的“福船”,其体量为一艘中型船。

讲座的第三部分,孙键研究员对“南海Ⅰ号”出水的文物进行了介绍。“南海Ⅰ号”包含的文物种类比较庞杂,主要有瓷器、铁器、铜器;金器、银器、朱砂水银、动植物残骸等。其中既有船货,有船上的生活用具,也有旅客所携带的物品。同时,沉船遗址还包括反映埋藏环境与沉船关联的大量海洋生物残骸以及历史不同时期的遗留物。

讲座的第四部分,孙键研究员透物见人,由船货出发对当时的航海文化,船上社会及中外交流等方面进行思考。首先从造像、出水物等出发,表明当时存在祭祀海神以表达对海洋的崇拜和信仰。另外孙家键研究员认为南宋从事正规或不正规海外贸易的通常有三类人:一是宗室、官员、将领。二是土豪富商。三是市井小民。他们同搭同一条船上,有着不同的等级。并通过船上食物、船上生活用具,以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出发研究船上社会和古代航海生活。之后孙键研究员通过文献资料、瓷器、泉州石刻文字及伊斯兰教遗迹来研究当时的航路政策与中外交流。最后,孙键研究员认为“南海Ⅰ号”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一、考古工作的过程向社会开放,展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成果。二、研究我国古代造船技术、海运史的实证。三、船货的内涵与宋代南北贸易孔道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四、多学科合作,科技手段的运用。五、考古发掘、保护、展示的综合。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