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5日,厦门大学“古籍修复实习基地”揭牌仪式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室隆重举行。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杜伟生、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培训组组长杨照坤、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林明、中山大学古籍修复技艺传习导师助理肖晓梅、厦门大学图书馆馆长钞晓鸿、副馆长陈小慧、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张侃以及其他教师、学生代表出席会议。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张侃主持仪式,钞晓鸿馆长与张志清馆长共同为厦门大学“古籍修复实习基地”揭牌。
2017年以来,人文学院历史系与图书馆联合培养古籍保护与修复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为了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将理论熟练地运用到实践操作,历史系与图书馆合作设立了“古籍修复实习基地”。“古籍修复实习基地”的建立,将为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创造优良环境,有利于推动古籍修复工作走向纵深发展。
与会全体代表参观了清代手抄本《至谊堂实纪》的修复作品展。《至谊堂实纪》作者为清代理学名臣李光地的二伯父李日燝。根据初步研究,文本誊抄于雍正年间,由文字、绘画两部分组成。该手抄本的修复整理,将对李光地及湖头李氏家族、地方史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修复前的《至谊堂实纪》保存在私人手中,因长期保管不善,纸张老化脆化现象严重,文字页、绘画页破损严重,不同页面的残留碎片交错混杂。
修复前照片
鉴于珍贵古籍状况濒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厦门大学图书馆与地方政府合作,特别聘请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古籍修复专家杜伟生老师前来指导抢救,图书馆古籍特藏与修复部及校档案馆相关人员负责具体实施。本次修复遵照通行的古籍修复原则及行业标准有序进行,整个过程贯彻了“科学管理”的理念,在修复方式上大胆创新,探索了手工纸浆修画的技法及其流程,并取得了成功。
文字页修复前
文字页修复后
绘画修复前
绘画修复后
下午,与会嘉宾在图书馆举行古籍保护工作和人才培养讨论会,图书馆副馆长陈小慧主持。张徐芳详细介绍本次修复的整体实施情况,包括修复契机、修复需求、修复方案设计与准备、修复过程、科学管理以及修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突破、问题与不足。
杜伟生就本次修复创新性采用手工纸浆修画原因作了特别说明,有助于深入理解破损情况与修复方案设计的关系。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高度评价厦门大学古籍保护团队的工作,认为本次修复具有“国图”风格。张馆长强调高校培养古籍人才应在“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方面的特色;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他表示,“古籍修复实习基地”的成立具有重要意义,将进一步推动全国古籍保护工作,期待未来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项目推动等方面有新的进展。中山大学图书馆林明馆长对厦门大学的古籍保护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厦门大学在古籍修复与保护方面展开进一步交流与合作,也希望厦门大学能加强师资配备、精选优秀课程,使古籍人才培养走向良性循环。
其他嘉宾肯定了我校在古籍保护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并围绕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期望将来有更多的馆际及高校之间的交流,以促进厦门大学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健康发展。嘉宾发言踊跃,气氛热烈。
(撰稿/厦门大学历史系 傅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