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3日,由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主办、厦门大学历史系承办、厦门大学现代技术教育中心协办的“闽台地方文献数字化工作坊”在厦门大学嘉庚五605开营。本次工作坊为期一周,共有50多位海内外知名学者以及参会学员出席。研习营内容包含主题报告、专题授课与田野调查三个环节,旨在推进该领域优秀的学者、学员交流与合作。
7月13日上午9时,厦门大学郑振满教授宣布本次工作坊正式开幕,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张侃教授致开幕辞。张侃教授从厦门大学与台湾高校的源远流长的学术合作关系谈起,在近年来大陆学术界的发展、“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推动下,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开始制定迈向数字人文的领域的新方向。本次工作坊的召开,旨在吸收台湾学界的先进经验,利用新式数位工具,加强海峡两岸学界的密切交流,捕捉前沿信息,促进厦门大学历史系、历史学科的发展。
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早在2008年就已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合作,陆续开展中国地方史和民间历史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将前辈学者共同累积的资料载入数据库,运用数位人文的工具尝试探索新方法。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郑振满教授补充,在过往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中,各个文献文类相互独立,并无法具体的“落地”。本数据库的建立旨在体现各个文献的内在逻辑,打通文献单一化的研究脉络,打通文献和非文献的脉络,建立“在地化”的地方史脉络。
本次工作坊为期一周,分为二阶段:第一阶段在厦门大学集中授课和讨论,交流两岸民间文献数字化的工作经验与计划,探讨数字化典藏与数字化研究的学术动态与技术;第二阶段在海沧开展田野调查,考察民间历史文献的现存状态,探讨数字化技术与整理、研究方法。将集中授课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形式,与台湾数位人文方面的老师们共同探讨现存民间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与数字化收藏、研究计划,也指导两岸学生熟悉并利用数位人文工具进行研究。
(撰稿/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 林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