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学术活动  演讲纪要
杜偉生「古籍修復原則」講座紀要
  发布时间: 2018-11-09   信息员:   浏览次数: 502

     2018116日下午,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著名古籍修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杜伟生先生在人文学院(南光一)202室举办了主题为“古籍修复原则”的学术讲座。历史系水海刚、刁培俊和图书馆张徐芳、王志双等老师及历史系数十位同学参与了这次讲座。

      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围绕国家标准“古籍修复原则”进行阐述。“古籍修复原则”共有八项:1.安全性原则、2.真实性原则、3.最少干预原则、4.可逆性原则、5.可识别性原则、6.适应性原则、7.相似性原则、8.规范化原则。杜伟生先生认为,掌握古籍修复原则是从事古籍修复的前提条件。

杜伟生先生对这八项“古籍修复原则”逐条阐述其产生的原因、内容及作用。首先是安全性原则,包括几方面的内容:安全的修复工作环境、安全的修复措施、安全的修复材料,以及古籍文献信息的安全。杜先生给大家展示了几种修复失败案例,例如利用橡碗子染色,经过若干年之后,染色纸张颜色骤变且渗透于书心以及修复过程中采用防腐浆糊、变异浆糊,都是对书籍再一次损害。因此修复过程中的安全性原则是重中之重。

其次是真实性原则。保护文献的真实性,就是切实保护古籍所有原始信息的真实性。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文献内容的真实和文献形态的真实。“整旧如旧”实际就是保持文献信息的真实性。业界对于“整旧如旧”未有共同的认识,杜先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这个“旧”就是古籍经过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样子。

  再次是最小干预原则以及过程可逆原则。最少干预是指对古籍历史信息的最少干预,即对古籍的修复始终要控制在最小范围。杜先生认为修复过程中要避免过度修复以及不要试图恢复在文献上已经缺失的文字和图像,切忌“画栏补字”、“全画”、“接笔”行为;过程可逆原则,是指修复所用材料和技术方法应具有可逆性,且对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要慎重。在必要时可采取措施比较容易地把修复材料从古籍上取下来。将来如果有更好的修复技术出现,可以轻而易举地清除目前的修复状态,恢复原状。

   复次,可识别性原则。修复过程中使用的修复料必须能和古籍原件有所区别,不刻意追求修复材料与原件的统一。所以选取修复材料应与古籍的颜色协调但有明显区别。前人修复的信息的取舍,当在一件古籍中含有不同时期的修复材料重叠在一起时,要注意保存各时代修复的历史信息。

最后,杜先生还提出了适应性原则、相似性原则以及规范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包括修复人员的专业素质适宜、修复环境适宜、修复所用材料适宜、技术方法适宜,例如使用“甲基纤维素”就存在巨大争议,因此其是否适宜修复,仍需实验证明;杜先生认为的相似性原则是指粘合剂相似、修复技法相似,尽可能恢复其原状;规范性原则,也是杜先生强调的重要部分。这包括交接制度规范、档案数据规范、保管措施规范、技术与质量验收规范。

杜伟生先生的讲座知识蕴含量极为丰富,融知识、洞见与实践于一体,图例结合,内容详实,逻辑清晰,带给听众一场学术的饕餮盛宴,此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宣告结束。

(撰稿/厦门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傅杰如)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