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屋 江西於都人(1985-) 2003—2007 廈門大學歷史系學士 2007—2010 廈門大學歷史系碩士 2010—2012 廈門大學歷史系博士 學術論文: 學士學位論文:《時代、宗法與宗族——以馮桂芬為中心的探討》(2007年); 碩士學位論文:《製造經典——明清士大夫與<感應篇>》(2010年); 博士學位論文:《超越“神道設教”——明清時期<感應篇>詮釋研究》(2012年) 《明清善書編纂中的史學化傾向——以彭希涑<二十二史感應錄>為例》,《蘇州文博論叢2011年》(總第二輯); 《中國善書研究的儒學維度及其困境——兼評吳震<明末清初勸善思想運動研究>》,《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13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448—457頁; 《地方誌中的善書史料及其利用——以光緒<湖南通志>為例》,《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第26—29頁; 《作而非述——從<太上感應篇注>看惠棟的學術取向》,《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由愛鄉而愛國——從王毓英看晚清民初的地方自治》,《唐都學刊》2013年第2期; 《在宿命與立命之間——李紱對晚明清初命運觀的調和》,《天中學刊》2013年02期。
學術活動: 2010年11月,參加“首屆溫州-龍灣明代文化研討會”,提交論文:《宋明宗法庶民化的歷史形態——試論項喬的家族建設》; 2011年8月,參加“田野與文獻研習營:南中國海地區的歷史與文化”。 2011年11月,參加2011年全國博士生論壇,提交論文《中國近代善書局與善書刊印及傳播——以上海翼化堂善書局為例(1933—1937)》。 2012年9月,參加第13屆兩岸四地歴史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提交論文《變動時代的道德訴求——晚晴返觀思潮與<感應篇>詮釋的演變》。 自我介紹: 從本科至今在廈門大學歷史的求學經歷,雖然不敢說經歷了系統的歷史學專業訓練,但感到完整而沒有遺憾。興趣遠在儒學[尤其宋明理學]和士大夫[尤其明清士人],近在善書、類書等與宋明理學和明清士大夫有密切關係的文類,在方法論上,主要是社會文化史和區域社會史方法。在為人、為事和為學方面,追求至真、至善和至美的境界,希望達到“才氣學力並重,口頭筆頭俱佳,感性理性均盛,知識思想兼備”的目標。 工作單位: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