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学术活动  田野考察

愛上大徑這個村
  发布时间: 2016-04-22   信息员:   浏览次数: 494

我們自稱“大徑村民”,我們常說自己生活在村里。可是對於大徑,我們又有多少瞭解呢?民間歷史文獻課上,老師承諾會帶我們進村一遊,算作是一次小小的實習。對於我們來說,出去走走總比被圈在教室裏有意思得多啦,自然是翹首期盼。終於,12月6日上午,09歷史的三十號人馬在中門集結,跟著張侃、鄭莉兩位老師,沿著以往去海邊常常要走的那條路,開始了我們的大徑之行。


許厝家廟——猜猜這是啥?

  初冬晌午融融的太陽才剛剛升起,我們圍在老師周圍一路說笑著向大徑村走。沿途經過的一片捲心菜地長勢喜人,大家不約而同紛紛舉起相機,一不小心就和大部隊落下好遠。走過正在修建的許厝家廟時,老師頗有興致地想要考考我們,讓我們猜猜那座週邊搭著許多腳手架的三層紅磚樓是什麼?說學校的也有,說活動室的也有。最後老師公佈答案,說是許厝正在重修的家廟。我們連忙問,從哪些特徵可以判斷出來?老師說,他們上周來的時候問過了……


第一站——天后宮

  “大徑村”是一個行政村,由幾個自然村組成,比如許厝社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個。我們的第一站,天后宮,是許厝社、邱厝社、崎巷社等幾個里社聯合修建的廟宇,香火很盛。天后宮中尊奉著三尊天后塑像,臉的顏色各有不同,據說是由不同地域的人帶來的,隨著這些人的遷居,不同地方的媽祖也住進了同一座廟宇。廟的兩壁貼著白瓷磚,上面繪有彩色的故事畫像,由不同的人出資捐贈,所以壁畫右側用小楷工工整整地記錄著捐贈人的姓名。老師在廟裏給我們解讀著鄉土社會中民間信仰的一些問題,那些在廟裏上香、上供的老婦人時不時地瞟我們幾眼。當然,無論我們的觀點與他們的信仰是否衝突,那份虔誠是我們無法撼動的。也有一些同學在廟外發現,一塊碑刻變成了旁邊洗車場的看板,用紅色的油漆寫上了大大的字,真叫人扼腕歎息。老師說,如果帶了拓碑的工具來,倒是可以將這塊碑拓回去。哎,拓碑應該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吧?還真是有些嚮往呢


第二站——大徑深處

  向大徑深處行進時,我們有一次途徑許厝家廟。這座家廟有三層,下面兩層都可以算作是公共活動空間,最高一層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廟。工地旁邊的“重建許厝家廟理事會”的房屋牆壁上,貼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公告、賬目清單以及捐款榜單。在捐款榜單上,我們瞭解到一個陌生的鄉土社會。捐款的人都姓許,榜單上的名字也都有三個字,可是第一個字卻不是許,而是一些“績”啊,“燕”啊,“丕”啊什麼的。原來,這頭一個字代表的是他們的輩分。當今在起名的時候,都不會把代表輩分的這個字真正放在名字裏,只有在類似此等的場合中,才會把它拿出來寫在名字前面。

  第二站也是一座廟宇,不過與第一站不同的是,這是一個里社(可能是許厝社)自己的廟,裏面供著開漳聖王。小廟煙霧繚繞,善男信女雖不至絡繹不絕,但也不少。不得不說,在北方的家鄉里真的沒有見過這等場景。老師也和我們說,這就是法輪功進不了福建的原因,當地的民間信仰已經飽和了。

  在這裏我們也看見了許厝的戲臺,大徑村的村委會,以及被新建的房子打破了和諧的民居聚落。儘管大家都多多少少感到了疲憊,但是還是強打精神開赴第三站。


第三站——只緣身在此山中

拖著疲憊的步伐,我們越走越接近北門。原來這座小廟就在臺灣街的後面,至今保持著六十年一醮的傳統。這廟裏的一位老人十七歲從南洋回鄉,因為沒有趕上回去的船,六十多年來與至親分隔。他貌似與我們的佳佳童鞋一見如故,聊得忘了時間。

就緊鄰著我們的象牙塔,有一群勤勉而又虔誠的人過著我們所不瞭解的生活。這個九龍江邊佇立在中國史與世界史交點上的大徑村,這個生活在傳統與國際夾縫中的大徑村,自有著它的風韻。愛上大徑,愛上我們生活的這個村,它所埋藏的遠不止我們看到的這麼多。


(撰文&山水之心&原载《史蹟》第二辑&2009级历史系班刊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