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学术活动  课程资讯

中國社會文化史專題(2016年):中國史上的識字問題
  发布时间: 2016-03-21   信息员:   浏览次数: 384

Topics in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 (2016):

Literacy in Chinese History

中國社會文化史專題(2016年):中國史上的識字問題

 

Instructor: Prof. Liu Yonghua

劉永華  講授

 

第一周

導論:中國史上的識字問題

 

第二周

葉山(Robin Yates):“卒、史與女性:戰國秦漢時期下層社會的讀寫能力”。林凡譯。《簡帛》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59-384頁。

邢義田:“秦漢平民的讀寫能力——史料解讀篇之一”。邢義田、劉增貴主編:《古代庶民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第241-288頁。

富穀至:“庶民的識字能力與文字傳達的效用”。 邢義田、劉增貴主編:《古代庶民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第289-298頁。

 

第三周

包偉民:“中國九到十三世紀社會識字率提高的幾個問題”。《杭州大學學報》第22卷第4期(199212月),第79-87頁。

Franke, Herbert. “Could the Mongol Emperors Read and Write Chinese?” Asia Major, n. s., 3 (1967): 28-41.

徐毅、范禮文(Bas Van Leeuwen):“19世紀中國大眾識字率的再估算”。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2013年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40-247頁。

 

第四周

劉祥光:“中國近世地方教育的發展——徽州文人、塾師與初級教育(1100180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8期(199712月),第1-45頁。

李伯重:“八股之外:明清江南的教育及其對經濟的影響”。《清史研究》2004年第1期,第1-14頁。

李伯重:“19世紀初期華婁地區的教育產業”。《清史研究》2006年第2期,第60-74頁。

濱島敦俊:“明代中後期江南士大夫的鄉居和城居——從‘民望’到‘鄉紳’”。吳大昕譯。《明代研究》第十一期(200812月),第59-94頁。

 

第五周

梁其姿:“十七、十八世紀長江下游的蒙學”。韓凝春譯。余新忠、張國剛編:《新近海外中國社會史論文選譯》,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28-155頁。

Yu, Li. “Character Recognition: A New Method of Learning to Read in Late Imperial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33.2 (Dec. 2012): 1-39.

 

第六周

張志公:“初期識字教育和寫字訓練”,“識字教育與思想教育、知識教育相結合”。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1-43頁、第44-73頁。

 

第七周

衛三畏(S. Wells Williams):“教育與科舉考試”。衛三畏:《中國總論》,陳俱譯,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883],第360-401頁。

明恩溥(Arthur Smith):“鄉村學堂和游方書生”。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午晴、唐軍譯,北京:時事出版社,1998[1899],第69-104頁。

諾斯坦(Frank Notestien)、喬啟明:“教育”,“年齡與性別分配”。卜凱(John Lossing Buck)主編:《中國土地利用:中國二二省一六八地區以六七八六田場及三八二五六農家之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5[1937],第517-520頁、第520-526頁。

毛澤東:“尋烏調查”。毛澤東:《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59-163頁(“尋烏的文化”部分)。

 

第八周

羅志田:“科舉制廢除在鄉村中的社會後果”。《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第191-204頁。

時世平:“救亡·啟蒙·復興:現代性焦慮與清末文字救國論”。《南開學報》2013年第1期,第79-88頁。

文貴良:“從識字到寫書:國家主人的想像與塑造”。《文藝爭鳴》2014年第11期,第79-87頁。

 

第九周

晏陽初:“平民教育新運動”。《新教育》第五卷第五期(1922年),第1007-1026頁。

李景漢:“教育”。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82-250頁。

徐秀麗:“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掃盲運動的歷史考察”。《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6期,第89-120頁。

 

第十周

陳德軍:“南京政府初期的‘青年問題’:從國民識字率角度的一個分析”。《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第114-118页。

王建華:“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的識字運動”。《中共黨史研究》2010年第2期,第69-75頁。

王建華:“陝甘寧邊區的新文字運動:以延安縣冬學爲中心”。《南京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第86-100頁。

 

第十一周

Peterson, Glen. “Introduction: Literacy and Society in Modern China.” In Glen Peterson, The Power of Words: Literacy and Revolution in South China, 1949-95, Vancouver: UBC Press, 1997, 3-21.

孫曉忠:“識字的用途——1950年代的農村識字運動”。《社會科學》2015年第7期,第176-184頁。

 

第十二周

鄭國民、劉彩祥等:“小學語文常用讀物的字種與字量研究”。《語言文字應用》2003年第4期,第51-57頁。

粱琳琳、侯敏等:“語料規模與常用字詞計量研究的關係”。《中國語文》2013年第6期,第566-574頁。

于龍、陶本一:“識字教學的問題與對策:基於語料庫的小學語文教材用字研究”。《語言文字應用》2010年第1期,第114-124頁。

 

基本參考書:

Li Feng and David Prager Branner, eds. Writing and Literacy in Early China: Studies from the Columbia Early China Seminar.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1.

Rawski, Evelyn Sakakida. Education and Popular Literacy in Ch’ing China.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9.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