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学术活动  演讲纪要

江柏煒_「邊界與跨界——東亞視野下的金門研究」演講紀要
  发布时间: 2015-06-09   信息员:   浏览次数: 863

2015年6月2日上午,江柏炜教授应邀作了题为“边界与跨界——东亚视野下的金门研究”的讲座。江柏炜教授曾任教于金门大学,历任建筑学系主任、闽南文化研究所创所所长、人文社会学院院长。现为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教授兼主任。长期从事海外华人与华侨研究、建筑史学、物质文明史研究、社会文化史、文化遗产保护等跨领域研究及教学。

本次讲座,江教授以金门为个案将地域研究联系在国族史、全球史的脉络,诠释了他对金门研究的理解。

首先,江教授介绍了多重身份认同下的金门。金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认同特点:1.福建的金门。指涉一种历史、文化、地缘的时空关系。2.台湾的金门。说明半世纪以来的命运共同体,从战争到民主化历程的集体记忆。3.南洋的金门。描述华侨(Chinese Disspora)、海外华人(Overseas Chinese)与故乡的社会文化网络。4.世界的金门。二十世纪冷战的冲突点,1954-1958年的“金门危机”(Quemoy Crisis)。

江教授还介绍了近代海外移民与侨乡社会的形成。金门人出洋时间最早、最确切的证据是马六甲(Malacca)三宝山有一座金门人陈巽谋之墓,时间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显然出洋时间当在十八世纪中叶以前。而金门主要跨境流动的时间段可分为四个:“1860年以后、1912年至1929年间、1937-45年间的日本侵华、1945-49年间的国民党与共产党内战的抽丁问题”。前两者主要是经济因素,后两者为战争或政治因素,主要分布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半岛、北婆罗洲。金门人在海外新的生存环境中,以海外会馆作为对内认同、对外识别的载体。

江教授还认为会馆不只是一个空间,更是一个海外华人宗教信仰、身份认同与社群政治的载体。1870-1876年间的新加坡殖民地,出现了两个以金门为名的乡团组织:一为“浯江孚济庙”及“金门公司”(金门会馆前身,商人阶层会馆)。到了战后,金浯江进入了制度化的发展,从“金浯江”到“浯江公会”。金浯江为符合新加坡政府实行的《社团注册法》,于1952年发起改组,选用“新加坡浯江公会”向新加坡政府申请注册。在发展过程中,乡团功能进一步扩大。于1954年成立“互助部”,其意义在于估俚间总龙头从捍卫地盘、保护侨乡逐渐转型为互助助人的慈善福利工作。后于1969年购置会所,并进一步向文教慈善事业转型。

最后,江教授总结到,二十年来,金门作为一个研究课题,他尝试将地域研究置放于国族史、全球史的脉络中,以及关注十九世纪中叶以降,在东亚尺度流动跨界的侨民、资本如何作用,以及侨乡社会的变迁。更为重要的是,冷战时代的金门,二十世纪中叶两岸对峙、世界冷战下的军事前线的社会史,军事政权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当然,还关注这些历史遗产的反思、保存与活化利用。

 

(撰文/博士研究生/李新铭 纪要未经演讲者审定,请勿引用)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