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二門:北臺灣的道教儀式與地方道教史 2015年4月20日下午,民間歷史文獻系列沙龍之三十八在人文學院南光一(202-3)舉行,來自台灣的林振源博士主講「道法二門:北臺灣的道教儀式與地方道教史」。 林博士的講題從地方儀式傳統中討論道教,探究道教科儀的發展脈絡,並對臺灣北部道壇的「道」、「法」兩個傳統的關係進行分析與比較。通過文獻分析與田野調查後,得出閩南與粵東地區同屬一個教派傳統,且兩地均為臺灣北部傳統道教之根源的結論。其研究目的係從地方看道教史,以期對地方道教史的研究更形完善。 本次講座主要圍繞「道法二門」、儀式與地方儀式傳統,三大主題進行論述。 第一,關於「道法二門」。道是指正一道,法是指驅邪儀式傳統,關注這個議題的主要目的是建構道法二門的歷史。因為早期道法二門是有所區分,但只是限制在儀式範疇,臺灣北部傳統把這兩個詞彙聯繫在一起,林博士認為這樣的說法有一些不夠準確。自明代開始,道教科儀已有集中統一的趨勢,且天師和玄天上帝漸趨融合。探討官方的道教如何傳到閩南再到臺灣,則有助於地方道教史研究的發展,而且該研究應該首重於利用手上現有的材料。 第二,關於儀式。在法國,學術界普遍認為道教教義是儀式傳統的積累。通過對《道藏》的分析,可以看到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內容與儀式有關。除了《道藏》一類的正統道教資料之外,尚有民間道士所私藏的秘訣本與口傳本,兩者不盡相同。所以分析兩種類型的儀式,需要利用儀式過程的影像與私藏文書兩方面來協助解釋。通過對臺灣北部與閩南詔安地區的科儀本「敕水境壇」的比對研究,發現《道藏》與民間的科儀本可以相互補充,顯示出「正統性」的經典與地方文獻的關聯性與互補關係。 此外,宋元時期道教科儀發生的重大變化,可能是唐宋變革中的社會文化變遷所導致。我們現在看到的東西,很多來自地方,至於其以什麼方式被納入《道藏》,其標準又是如何,則需要更進一步的探討。關於這方面的變化和地方社會文化應與歷史結合,希望身處「教外」的歷史學家可以提供建議。 第三,關於地方儀式傳統研究。目前在鄉村的地方社會,在不討論儒(禮生)的前提下,可從儀式的內容、衣著、器具等差異中,分成道、法、釋三大類。但在歷史的積累與地方社會發展的影響之下,三者又有併用的情況,形成官方標準化的道教與現實情況的地方教派相互影響的實際現況,有助於對道教史的修正補充。 關於標準化的道教歷史,應是「三洞四府」的系統,這一系統延續到明代,並最後成為《道藏》編輯過程的重要組織。這是一個主流道教的定義,也是在《道藏》標準化下的定義,並非全面的道教史。因此,欲利用地方道教的研究來加強、了解道教,包括對道教儀式的歷史、地方儀式的關係與地方社會文化三者的結合。但這種從社會文化史角度切入的研究方法,目前仍欠缺能對宋代以來的儀式傳統與對「道」、「法」重新認知的能力。 對於歷史與當代文獻的研究,很多地方上的資料其實不是標準化的道教文獻。加上宗教市場的競爭等其他因素,道教、巫法之間該如何解釋與辨別?可能需要通過收集、累積與詳細描述各自有代表性地區的實際現況,通過大量資料與數據來加以分析。為此,聯合各地學者組成一個計畫群體應是首選,並且應從各地的儀式傳統、不同儀式傳統間的互動關係、地方神的科儀與職業儀式專家的產生等方面進行更深更廣的討論。 (撰文/葉育倫 紀要未經演講者審定,請勿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