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0日下午,廈門大學歷史系、民間歴史文獻研究中心鄭振滿教授在人文學院南光一101報告廳作了題為“民間歷史文獻的收集與解讀”的主題演講。該講座作為第二屆中國史研習營第二場,由廈門大學人文學院講座教授丁荷生(Kenneth Dean)主持。 引言部分,鄭振滿教授述及廈門大學歷史系的學術傳統。他指出,有別于強調上層政治制度的傳統史學研究,頗顯“邊緣”的社會經濟史研究則注意基層人群的日常生活,因而,“向下”的歷史研究就不得不面對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民間歷史文獻。圍繞這一主題,本次講座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關於民間歷史文獻的範疇、收集與解讀。 第一部分,探討什麼是民間歷史文獻。鄭振滿教授認為,民間歷史文獻就是在民間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文獻資料。一方面,與民間歷史文獻相關的人事網絡不僅包括日常生活中基層社會的內部關係,還含納民間與官方、精英的互動過程;另一方面,即便有別于官方資料與精英文獻,民間歷史文獻的創造者卻既可能來自民間,又可能屬於官方。總之,由於民間歷史文獻的構成複雜多樣,定義與分類均存在不穩定性,使得傳統目錄學已難以應對,因而只得訴諸知識論的理解,將民間歷史文獻視為了解老百姓日常生活(知識網絡、文字下鄉、文本系統、文化傳承)的資料。此外,講者還羅列了各個主要文類,如族譜、碑刻、契約文書、禮儀文書、訴訟文書、賬本、日記、書信、唱本、劇本、日用雜書等。 第二部分,關注如何收集民間歷史文獻。首先,收集途徑方面,公藏機構、文物市場、田野調查是民間歷史文獻的主要保存、出現場景。面對館藏文獻,應當注重文獻流轉傳承的歷史機緣,如土地改革、四清運動等社會事件;而在文物市場,有必要認識到購買文獻的潛在問題,如文獻系統的不完整,或偽造摻假的可能性;至於田野調查,要注意問詢民間文獻的源流,并切實做好調查筆記。其次,收藏方式方面,針對民間文獻的不同來源,可採取征集、收購、複製等不同手段保存資料。最後,收集、收藏過程中,要注重保存民間歷史文獻的原生態,切勿打破文獻的固有系統;知曉各色所得資料的源與流,了解文獻背後的歷史語境和社會脈絡;做好相關的訪談及筆錄,更好地獲取口述資料和輔助信息。 第三部分,轉向如何解讀民間歷史文獻。首先,強調文獻系統的重要性。一方面,民間歷史文獻與傳統史籍其實彼此相關,對其解讀要與傳統史學進行對話,研究者無疑需要對基本典籍與制度架構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民間歷史文獻自身系統內部複雜多樣,每一文獻可能牽涉諸端且處在模糊地帶,分類標準難以劃定,目錄編輯無從進行。其次,關注具體文獻的歷史源流與社會語境,即不僅追索每份民間歷史文獻的來龍去脈,考察該文獻的生產、流傳、使用過程,還要將其置入相關的社會脈絡,代入時代、地域、人群的在地化理解,嘗試以民間歷史文獻的解讀回到鄉村傳統社會文化的狀貌。最後,介紹數據人文的必要性,即通過電腦檢索系統,可按研究需要生成目錄,能夠規避傳統目錄學的弊端,而提取“元數據”(如文本形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則是這一願景的基礎工作。 隨後的提問環節,先後討論了以下幾個問題。其一,田野調查如何選點,講者回應強調兼顧學術脈絡和地方傳統,而關鍵所在則是怎樣提問;其二,關於史料生產有無意識,講者認為所有資料其實都在“騙人”,解讀的關鍵在於訴諸歷史語境;其三,社會經濟史與國際史學關係如何,講者為聽者梳理了近代中西史學的發展歷程;其四,涉及人類學與歷史學之對話,在相互借鑒之外,講者還指出從事中國研究的人類學家則要嘗試解釋“文字對人的意義”;其五,有關地方志的問題,講者說明地方志是多種因素雜糅而成的新事物,如圖經之傳統、官方之史書、地方性知識等方面。 (撰文/民間歴史文獻研究中心/韓冬威--紀要未經演講者審定,請勿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