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0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王子今,在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南光一101報告廳作了題為“秦統一的技術基礎”的講座。 這次講座的主要內容是就秦統一的問題作出技術基礎層面的考察,主要分四個部分:一是秦統一的歷史意義;二是秦統一的文化因素;三是秦統一原因的技術史考察;四是秦對實用之學的重視。針對這四個部分,王教授從具體的史料出發,做了一些不一樣的闡釋和理解。 在講座開始,王教授提出秦統一的歷史意義并不限於滅六國,其統一的地方也遠遠超過了秦本土與“六國”故地,同時統一本身也使得秦的海岸線大大延長。觀點主要的表達是引用了李學勤所著《東周與秦代文明》中的論述。關於秦統一的文化因素,王教授同意《周秦變革》中的觀點,認為“必須重新描繪晚周到秦社會階級結構的圖景”。而“天下”觀念,在秦國很早就出現了,而且在《韓非子》一書中出現“天下”267次,這也說明了秦國對於統一的認識程度。 秦統一原因的技術史考察是本次講座的重點。王教授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論述:(1)水利經營;(2)交通建設;(3)機械發明;(4)動力革命;(5)技術管理。“水利”一詞最早出現于《呂氏春秋》,而都江堰、鄭國渠、靈渠等水利工程也都是出現在秦國,秦人對於水神祭祀放到很高的地位。秦人非常注重交通建設,其對於車馬出行有著專好。通過對單轅車與雙轅車的考察,證明了秦人對於交通的重視。而且“汎舟之役”、“遠攻”的大兵團作戰、對於蜀道的經營以及後來對於馳道和直道的建設都是對秦國運輸能力的一種顯示。另外,王教授還指出秦國的交通管理制度相當嚴格。秦國的機械發明在六國之中水準是相對較高的,例如考古中墓室機關的發現、戰爭中連弩的運用。而這裡所說的“機械”的含義基本等同於兵械,很多的生產技術最初首先出現在軍事領域。在動力革命方面,秦國主要是通過開發利用自然力的方式來節省人力。例如畜力方面,引入“奇畜”(如驢、騾等)用作交通運輸工具,水利方面的“水通糧”等。至於秦國的技術管理,王教授主要從工程管理的角度進行闡述,認為秦國的工程管理可能運用的是軍事管理的方法。例如秦二世之時就曾經臨時組織工程人員與農民起義軍作戰并獲得勝利,其後也作為秦軍的主力進行作戰。 秦國對于實用之學是相當重視的,有學者認為秦國主要看重的是法家和墨家思想。而秦國在“焚書坑儒”之時對於醫書、農書、卜筮之書等是持保留之態的,目前學界研究顯示當時民間有兵書流傳并被保留下來,一般民眾也有機會接觸到兵書,可見對於實用之書,秦國并沒有焚毀,而且相當重視。秦文化高度務實的傾向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積極作用得以顯現。王教授對於秦國當時焚書的傾向與心理從傳統的視角進行理解,并提出秦人在焚書之時是否會絕對地排除自己的對立面的疑問。 與秦統一的相關問題,在學界已經有了很多方面的討論。例如:當時的統一是必然的嗎?為什麼完成統一的是秦而不是其他國家?統一之後建立起專制主義的帝制國家是必然的嗎?王教授主要從技術基礎層面對於秦統一進行了一個全新的具體的歷史考察,他認為,技術基礎層面的考察是重要而又必須的,是當前學界對於秦統一問題的研究需要重視的一個層面。
(撰文/王正華-紀要未經演講者審定,請勿引用)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