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学术活动  演讲纪要
范彼德『茶葉與鴉片的苦澀與愉悅』演講紀要
  发布时间: 2014-07-09   信息员:   浏览次数: 707

范彼德“茶葉與鴉片的苦澀與愉悅”演講紀要

201473日晚1930分,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范彼德(Peter van der Veer)教授在廈門大學南光一202-3教室作了“茶葉與鴉片的苦澀與愉悅:印度與中國的比較”的演講。該演講由丁荷生(Kenneth Dean)教授同步翻譯。

范彼德教授現任德國哥廷根馬克斯普朗克宗教與族群多樣性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us and Ethnic Diversity)所長,是當代國際知名的人類學家,在宗教人類學、族群人類學及民族主義等研究領域享有極高的學術聲譽,主要致力於亞歐的宗教與民族主義研究,尤以印度的宗教與社會為重,近期關注中、印間的比較研究。本次講座針對茶葉與鴉片兩種物品在兩國的不同境遇展開討論。

首先,講者談到印度的飲茶之風,認為茶葉消費有著中國—荷蘭—英國—印度的傳播路徑。他通過考察當今印度將茶葉、牛奶、焦糖混合的飲茶方式,認為印度奶茶源自英倫風尚,而英國則是效法荷蘭,而荷蘭人的茶葉購買則來自中國。印度飲茶之風其實是英國與華競爭,在殖民地開闢茶葉產地和消費市場的結果。

其次,講者述及中西的茶葉貿易,指出鴉片產銷是英國人為扭轉茶葉貿易逆差的經濟策略。英國于十八世紀取代荷蘭成為東西貿易的霸主,得以控制茶葉貿易,但受限於對中國茶葉的進口依賴。因此在十九世紀,英治印度當局一面積極開展茶葉生產,一面進行鴉片出口,而英、印私營商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再次,講者聚焦到中英鴉片戰爭,關注兩國針對鴉片這一商品的不同態度,進而提出問題。在商業的交往上,英國需要貿易,清廷無視洋貨;對鴉片的態度上,英印兩地均未禁止鴉片,并視為一種藥材,清廷卻強調其毒品意義,并掀起銷煙行動。那麼,與茶葉在各地的正面形象不同,鴉片因何境遇大為迥異?與清政府治下的中國不同,鴉片在英治印度緣何不是問題?而在印度茶葉生產已能滿足歐洲需要的情況下,英國為何仍要發動戰爭?

最後,講者梳理出兩種既有的解釋框架,亦即政治經濟方面的考量(資本主義)與文化意涵的比較(中英宇宙觀)。針對前者,他認為相關研究不能光看商品貿易,還要關注交換行為的社會關係網絡乃至政治文化立場;針對後者,他指出在具體交易中的雙方應當彼此明白,宏觀上的宇宙觀差異其實無所謂影響。總之既有分析範式都有不足,中西貿易及其商品的“苦”與“甜”之界定仍待解釋,問題出在經濟商貿,還是政治、社會、文化因素?

講者以其人類學視角審視茶葉與鴉片貿易,強調鴉片在中國和印度具有不同的文化意義,這一研究尚無結論,但其問題仍引人思考。討論環節中,有人提及鴉片在吸食方法和水煙的相似性,并關注到煙草消費在中國的歷史變遷;有人問起白銀在中外貿易中的地位,思考貿易逆差的生成因素;有人訴諸中、英、印間的社會文化差異,而懷疑國人將少數人的“上癮症”誇大成了亂世的“社會病”;還有人談到清政府及其官員的落後,一面無力藉由鴉片貿易獲得可觀的稅收,一面無知未能自主種植避免銀錢的外流。而清帝國的宇宙觀是否可以代表地方社會不同人群的宇宙觀,成為報告現場討論的熱點。

(撰文/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韓冬威本紀要未經演講審定,請勿引用)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