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学术活动  演讲纪要

李懷印_『重新認識清代中國:關於清朝的‘漢化’、邊疆經營和‘早期近代’特徵諸問題』講座紀要
  发布时间: 2014-06-26   信息员:   浏览次数: 774

2014626日下午三點,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主校區歷史系和亞洲研究系雙聘教授李懷印,在廈門大學南強二103教室作了題為“重新認識清代中國:關於清朝的‘漢化’、邊疆經營和‘早期近代’特徵諸問題”的講座。

這次講座的主要內容是針對美國“新清史”研究作出的回應。他一開始便提出關於清朝的三個迷思:一是清朝是一個征服王朝或亞洲內陸帝國;二是清朝談不上漢化,漢文化只是其中一個部分;三是清帝國是一個“早期近代”國家,跟同時代歐洲國家相似。然後針對這三種迷思,作出了不一樣的解讀。

關於“邊疆經營”。在李教授看來,清代中國不是“新清史”所謂的以滿族為中心的亞洲內陸帝國,而是一個在政治構造上包括內地省份、邊疆和朝貢國在內的三層構造的華夏王朝,雖然其合法性和財源均來自內地省份,但邊疆安全在其地緣戰略中卻具優先地位。與奧斯曼帝國為獲取土地和稅收的明確目的的擴張不同,清帝國的邊疆經營主要是為了核心地緣利益而進行的防禦性擴張。

關於“漢化”。李教授認為,看一個王朝是否漢化,不能單看其語言風俗,而是要考慮其實際治理。對內地省份,清朝實行輕徭薄賦的田賦政策以及無為而治的實體治理;對邊疆,從平等夥伴到上下尊卑關係的轉換,在新疆、臺灣、東北等地設省的“邊疆內地化”措施,都體現了“漢化”的特徵。

關於“早期近代”國家。李教授指出,歐洲歷史上的早期近代國家,一般是為戰爭擴大財源的“財政—軍事”國家,而中國的邊疆擴張對財政制度並無直接影響,財政構造呈現的是一種從“低度均衡(低歲入、低歲出)”到“低度失衡(低歲入,高歲出)”的狀態,這與西方國家並不相似。

在講座中,李教授提出要“重新認識清代中國”,其實更深層次是來自於他對近代中國國家轉型的考慮。他認為,關注國家轉型,必須追溯到清代,重要的三個視角即地緣政治、財政構造和政治認同。這也是其即將完稿的英文著作《再造中國:地緣政治、財政構造與國家轉型,16001950年》的核心內容。(撰文/民間歴史文獻研究中心/董麗瓊-紀要未經演講者審定,請勿引用)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