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学术活动  系列沙龙

張瑞威_明朝貨幣系統中金屬複本位制(bimetallism)的出現
  发布时间: 2014-03-05   信息员:   浏览次数: 701

講題:明朝貨幣系統中金屬複本位制(bimetallism)的出現
講者:張瑞威(Cheung Sui Wai)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
時間:2013年6月18日(星期二)15:00-17:00
地點: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南光一號樓320會議室
內容簡介:
1503年弘治皇帝開局鑄錢,重新啟動了中國王朝鑄錢的傳統,令中國晚期帝國的貨幣系統形成了所謂白銀和銅錢的「金屬複本位制」(bimetallism)。「金屬複本位制」的可行性在十九世紀末已在歐美學術界廣泛討論。當時,正值黃金逐漸成為國際貨幣,不少國家的政府正考慮是否摒棄白銀貨幣,抑或將黃金納入第二貨幣。當時有不少意見認為「金屬複本位制」並不可行,因為根據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只要兩種金屬貨幣的幣值不等價時,便宜者便將驅使昂貴者消失。然而斐雪(Irving Fisher)則認為,在一個獨立的經濟體中,只要政府將黃金和白銀鑄造成兩種法定貨幣,再訂立相互間的兌換率,那麼在自由流通的情況下,這兩種金屬貨幣的供求雖偶有失衡,但長期來說,昂貴者會因激發礦產而變得便宜,使便宜者變回昂貴,使兩種貨幣取得「動態平衡」(dynamic equilibrium),從而得以維持下去。陳昭南將斐雪的理論帶進明清貨幣流通的現實裏面。他發現歐洲那種「金屬複本位制」,並未在中國真正出現過。明清時期雖有白銀和銅錢兩種貨幣,但政府從來無法固定它們之間的兌換率。陳認為這個結果,導致中國出現了一種「二重貨幣系統」(duometallism),亦即是白銀和銅錢成為不同商品交易的媒介,而二者卻又存在不斷浮動的兌換率。陳不禁要問:首先為什麽明清政府無法固定貨幣之間的兌換率?其次,既然無法有一個行之久遠的兌換率,為什麽不索性取消二重貨幣系統,實行單一貨幣?他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就是白銀和銅錢因消費價格相差太遠,它們之間的「可互補性」(substitution)不及歐美地方流通的黃金和白銀,要固定兌換率比較困難。至於第二個問題,陳沒有提出答案,但卻是這個演講的出發點。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