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研究资源  共享资源

王秋桂教授講演「田野方法引介」紀要
  发布时间: 2013-10-09   信息员:   浏览次数: 1303

王秋桂教授講演「田野方法引介」紀要

    201331日下午,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邀請王秋桂教授分享其田野調查的經驗。王秋桂教授是臺灣著名學者,英國劍橋大學博士,現任台灣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總幹事、《民俗曲藝》總編輯,主要研究領域為傳統戲曲、民間傳說、宗教儀式、西方漢學。主持《中國地方戲與儀式之研究》計畫、《歷史視野中的中國社會比較研究:中國村落中的宗族、儀式、經濟和物質文化》計畫等,主編有《中國傳統科儀本彙編》、《中國傳統訣罡秘譜彙編》、《善本戲曲叢刊》等。

王秋桂教授首先回顧了自己的求學經歷: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後進入研究所工作,後進入劍橋大學學習民族學,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兩年後回清華大學任教,先後擔任中文系、歷史教授,並做了大量田野工作。例如《中國地方戲與儀式之研究》這一課題,歷時十年之久,深入中國十三個省份進行調查,把一個戲曲的演出當一個儀式來看,把一個儀式的演出當做戲曲來看,進行一個所謂儀式劇的研究,並取得相當豐碩的成果。

隨後王教授以自己之前在溫州大學演講時遇到的兩個同學的提問切入點,開始此次演講的正題,其一是田野調查有什麼用,其二是何謂情理法。針對第一個問題,王教授引用傅斯年的一句話“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來解釋,田野調查不僅可以鍛煉身體,達到預防重于治療的效用,而且還能在田野中學習待人處世之道,培養自己的正面情緒,有利於心理健康。針對第二個問題,王教授則通過自己擔任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時的經曆來做形象的回答,相同的一段民族音樂錄音,不同時空環境會導致不同的樂譜記錄,這同我們跑田野一樣,受訪者的心境是最重要的,不同的心境讓調查者得到的資料是完全不一樣的。俗語有雲“通情達理”,就是要能為對方設想,營造出適合的受訪環境。在此基礎上王教授提出了在田野中應具備的三種心態:一是要尊敬對方;二是要有同理心;三是要有耐心。簡而言之就是待之以誠,沒有“誠”作為基礎,再好的方法也行不通。緊接著王教授從自身經驗出發例舉田野調查中的反面教材,強調待人以誠表現在“禮”方面,遺失了禮,調查雙方就無法建立深厚的關系。王教授以自己在貴州做田野同當地人打交道為例,說明“同當地人建立起怎麼樣的關係,就可以得到什麼樣的材料”這一觀點。隨後王教授從田野資料與史料的區別入手,以民間傳說為例強調田野資料驗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進行驗證的方法,王教授也不忘提醒大家田野資料需要驗證,即便是一般的史料也是如此。做學問講究考證務求精確,而首先要考證的就是我們所引用的史料。

最後,王教授對同學們提出一點要求,即做論文的引用書目,最好注明所引的作者的某一部特定作品的年代,交代作者的生卒年以及籍貫,將一本書成書的源流和背景搞清楚,才能引用。

    在座有同學提問:田野中是否有不愉快的經歷,又如何加以克服?

王秋桂教授坦言,田野中失敗的經歷要遠多於成功的經歷,並以自己在魯西南某次田野經歷為例告訴大家即使做了充分的準備仍難以避免各種意外狀況的發生,在田野調查中有時候運氣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要做好心理準備。

黃向春老師進一步補充,人類學學生剛做田野時除了生活不便外,最大的問題是難以“進入”,即一個讓人家接受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可能會比較苦悶,這是需要突破的最早的一個困境,這個瓶頸突破之後到了一定的階段又會有另外的困境出來,即沒辦法“深入”,覺得好像光瞭解一些東西還不能寫成論文。最後,寫作階段會產生出一個這樣的問題,写作的東西跟調查的東西有所偏差,田野裏面一些有意思的信息,最後没能體現到論文當中。歷史系和人類學系的學生在田野調查方面雖有所不同,但其中有個共同之處,即易出現調查者與被調查者兩個知識體系交流的問題,而這正是需要克服的問題關鍵之所在。

另有同學提問,如何甄別不同版本的民間傳說,然後選出一個可能比較接近真實的版本? 王教授指出,我們要著眼於不同版本的傳說的相異之處,思考這種相異之處產生的“道理”,然後做出自己的判斷,得出一個“合理”的說法。這種“合理”的說法不一定是最流行的說法。為向讀者呈現關於一個傳說完整的版本時,王教授會准備一個“綜合本”,把各種異本整理出來,交代調查者說什麼、如何說以及為什麼如此說的情況。/袁玫 高志峰)

(此文未經演講者審核,請勿引用)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