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学术活动
張侃教授榮獲廈門大學首屆「我最喜愛的十位教師」
  发布时间: 2013-09-30   信息员:   浏览次数: 2521


张侃老师 人文学院

   简介:张侃,浙江温州人,1972年出生,现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9至2001年就读于厦门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学位,后任教于厦大。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区域社会史。现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财政学会财政史分委员会理事、福建省历史学会理事、福建省党史学会理事,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美国哈佛燕京访问学者,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多次赴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外债管理制度的近代化与本土化(1853—1949)》、福建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各一项。曾获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合作)、福建省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合作),厦门市第五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等等。

   二十多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能算泛的一个小小浪花,但对于历史研究学者来说可算的上不短的一段人生经历,二十四年的时间让一个初涉历史的学生变成了一位授业解惑的历史学者,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侃,见证了厦大二十四年里的变迁,也谱写了自己硕果累累的人生事迹。当然,奖励对一个研究学者来说是锦上添花的认可,而同时作为一名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工作中,张侃老师也同样收获了学生们的颂扬和喜爱。
    对张侃老师来说,能将他所学、所爱的历史学识教授于人,是他之幸事;对于能受其教诲的学生们来说,更是求学路上之一大幸。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张侃老师一直都要求严格,做事严谨认真,踏实追求每一个细节完美。他善于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开拓学生们的视野,教学的方式也充满激情,让本来呆板的历史教学变得生动而立体,学生们总能在张侃老师的课堂上看到不一样历史的世界。他喜欢和学生们一起交流,咖啡厅、芙蓉湖畔你都能看到他与同学们的高谈阔论。张老师一直认为,学术是融入生活的,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他也注重树立学生做人的正确态度,保持正直的品格。他不总是一名老师,有些时候,他更愿意成为同学们的朋友,关心他们的生活,幽默的交流,以另一种方式帮助学生成长。
任职简历:
2008—,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2002—2008,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1998—2002,厦门大学历史系讲师
1996—1998,厦门大学历史系助教
学术交流:
2012.12—2013.1,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AOE访问学人
2010.9—2010.10,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
2008.8—2009.8,美国哈佛燕京访问学者
2005.9—2007.12,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
论文:
2010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外债摊存及偿债基金之演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3期
2008年
《编撰族谱与晚清乡村知识分子的地方文化实践—基于闽西培田<吴氏族谱>的分析》,《寻根》第3期
《试论1945-1949年国民政府的外债管理法规建设》,《中国经济史研究》第1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外资企业改造中的转让》,《中共党史研究》第5期
2007年
《学缘所系:20世纪初厦门大学国学院研究设想与学术传承》,《福建论坛》第1期
《田野工作、历史文献与史学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8月 1日
《走进历史现场:论“田野工作”与大学历史本科教学》《历史教学》(高校版)第14期
《明清之际福建客家经济发展与经济观念:以李世熊的<钱神志>为中心》,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客家文化研究》,海峡文艺出版社
《空间构造与家族变迁:明清闽西客家聚落中的风水传统》,周雪香主编:《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年
《“边缘”地带的主流趋向:20世纪20~30年代厦门大学的史学活动》,《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第6期
《晚清客家小区精英与地方社会整合》,陈支平主编:《华南客家族群追群与文化印象》,福建人民出版社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外债管理的制度建设》,《财政制度与经济发展历史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胡文虎与马来西亚客家社团关系初探》,林金树主编:《中华心、客家情——第一届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马来西亚客家学研究会
2004年
《建国初期在华外资企业改造初探(1949-1962):以上海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第1期
《从社会资本到族群意识:以胡文虎与客家运动为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
2002年
《20世纪中国近代外债史研究回顾》,《中国经济史研究》第2期
《中国近代外债制度演变趋势述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3期
《从宗族到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基层政权建设——以1929-1934年的闽西赣南为中心的考察》,《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
《深化中国近代外债史的研究》,《光明日报(理论周刊)》,6月
2001年
《中国近代外债制度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
《21世纪客家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历史学的视野》,《中国人类学会通讯》,第1期
2000年
《客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基层组织的变迁:以闽西为考察物件》,徐正光主编:《第四届国际客家学硏讨会论文集》,中央硏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论北洋时期地方政府外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1期
《试析直系统治时期的短期外债》,《民国档案》,第4期
1999年
《善后大借款债票发行之分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1996年
《善后大借款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
著作:
2005年
《简明中国经济通史》(参加),人民出版社。
《乡土中国:培田》(与郑振满合作),北京三联书店。
2004年
《互补联动:厦门与台湾经贸交流史》,海风出版社。
《国民政府外债与官僚资本》(参加),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
《北洋政府时期外债与封建复辟》(参加),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年
《中央苏区财政经济史》(与徐长春合作),厦门大学出版社。
科研项目:
2011—2013,“闽商发展史”(参加),福建省社科基金重要课题。
2011—2012,“鼓浪屿社会历史文化变迁调查”(参加),鼓浪屿申报世遗委托项目。
2009—2012,“台湾银行与近代华南地区国际资本运行模式”(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09—2011,“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史研究”(参加),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
2009—2010,“《普门张氏文献综录》整理”(主持),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地方文献”项目。
2007—2009,“《张振夔文集》整理”(主持),浙江省温州市“温州文献汇刊”项目。
2006—2009,“近代在华企业与外交”(主持),福建省新世纪人才计划项目。
2005—2011,“福建省名镇名村考古计划”(参加),福建省文化厅委托项目。
2005—2009,“民间历史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参加),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

2003—2006,“中国外债管理制度的近代化与本土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03—2004,“中国近代政府外债管理制度研究”(主持),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
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1997—1999,“中央苏区历史研究”(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995—1996,“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研究”(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讲座:
2011年10月26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320会议室,改良与革命——辛亥百年之思。
2011年11月19日,厦门大学图书馆323区域研究资料中心,1911年的革命与不革命。
2012年3月31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101报告厅,民国厦大人的学问与革命——以萧炳实和雷经天为故事。
2012年5月31日,温州博物馆学术报告厅,走在田野中的历史学:民间文献与史学研究的可能趋势。
2012年10月1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703会议室,从月港到十字门:明代漳州海商严启盛史事补论。
2013年1月10日,香港中文大学冯景禧楼221A室,层累的“正统化”:唐宋时期闽北欧阳祐崇拜之分析。
2013年5月2日,香港中文大学冯景禧楼221A室,从“贩盐利”到“议大礼”:明代温州永嘉场的宗族组织与礼仪形态。
2013年6月8日,乐清市图书馆梅溪讲堂,民间文献收集与史学研究——以温州和乐清等地为例。
2013年6月11日,温州书画院墨池讲坛,“从瓯在海中到海滨邹鲁”。
田野考察:
2011年11月,带学生朱新屋、方勇骏等三人在温州龙湾区永兴街道高原村调查。
2012年1月4日-14日,带学生方勇骏、吕俊昌等五人在温州瓯海区潘桥镇、仙岩镇等地调查。
2012年5月25日-6月4日,带学生朱新屋、方勇骏等六人在温州永嘉县枫林镇等地调查。
2012年9月-10月,带学生朱新屋、方勇骏六人等赴温州、乐清等地调查。
2013年3月-4月,指导学生方勇骏、宫凌海等五人在温州搜集和整理民间历史文献。
2013年6月7日-15日,带学生方勇骏、宫凌海等五人在温州、乐清、平阳等地考察海岛历史文化。
其他学术活动:
2010年6月28-7月2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320室,中国地方社会研究的新路径学术研讨会。
2010年7月16-18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320室,第二届民间历史文献论坛。
2011年7月3日,香港中文大学《积谷防饥?——清代湖南湘潭县的米谷市场与社会变迁》论文口试委员。
2011年12月10-11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320室,第三届民间历史文献论坛。
2012年8月23-26日,徽州——上海《学术月刊》杂志社、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区域•族群•国家:历史人类学的视野、方法与论述学术研讨会。
2012年9月29-30日,2012年台北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
2012年11月24日,鼓浪屿干部疗养院,“历史学研究的新问题与新路径”学术研讨会。
2012年12月13-14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320室,“《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创刊三十周年暨中国经济史研究再出发”学术研讨会。
2012年12月15-16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320室,第四届民间历史文献论坛。
2013年5月31日,厦门大学历史系人文学院202之三,厦门大学历史系《明代中后期的义利之辨——以王阳明、高拱、李贽为中心》博士论文答辩委员。
2013年6月4日,厦门大学历史系人文学院202之三,厦门大学历史系《学科•科学•教育:学艺同人思想研究(1917-1937)》博士论文答辩委员。
学生评价:
历史系2010级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研究生 朱新屋
即将结束在厦门大学十年的求学旅程,在十年的时间里,最幸运的事情是一直能追随张侃老师左右,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在我的印象中,张侃老师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总是在做人、做事和做学问方面综合严格要求学生,同时教给学生对至真、至善和至美的境界。表现在做人方面,一以贯之以宽容平和的心态,要求我们保持正直的品格,对理想的追求。在做事方面,总体把握、整体布局的同时,严谨、踏实地追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在做学问方面,张侃老师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对历史研究的诸领域总有独到的看法,通常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受。最为重要的是,张侃老师为学生的培养成才提供最好的指导,对学生的关爱保持在一种最适度的方式,从思想、学习和生活诸方面,及时把握各学生的整体面貌,从而提供最及时、最需要的帮助和关怀。
历史系2012级历史文献学博士研究生 方勇骏
我在厦大读本科二年级时初识张侃老师,当时他为我们讲授中华民国史的课程。他上课充满激情,思维也相当活跃,旁征博引,讲授的许多新颖观点打破了我过去对中国近代史的呆板认识。他的民国史课程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在攻读硕士学位阶段,我毅然地选择他作为我的导师。张老师对本科生教育是相当重视的。在外考察以及香港访学期间,都会时常在百忙中抽出一二天时间返回厦门,完成教学任务,一丝不苟,颠簸辛苦可想而知。资历较深的教授多不愿前往漳州校区开课,但张老师为漳校本科生开设了一门中国通史的全校性选修课。我当时颇不解,以为不必如此给自己添麻烦,张老师却解释说,本科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和理工科学生亟需补充中国历史基本知识,作为大学历史老师必须担此责任。我深受感动。
张老师的研究方向在于明清以来的社会经济史,但他对于自己学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并无太多限制,让学生们充分自由发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我自己的学习兴趣在近代思想文化史,最终也以此方向作为我的硕士论文选题。对此,张老师表示相当的支持,嘱我注意学术规范,达到基本的学术训练要求,并在逻辑上能够说服人。他对于我的研究始终给予支持,与我讨论史料,辩论如何搭建合理的论文框架,看到与我的选题相关的史料或者论著时,都会在第一时间提醒我。三年的硕士学习生活过得轻松愉快且充满收获。与张老师在课堂上、办公室、饭桌上、咖啡馆,乃至校园小路上、田野过程中的高谈阔论,至今历历在目。正是这种点滴的积累,帮助我在硕士阶段打下了史学研究的基础。在做人方面,张老师对我也多有教导。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学会做学问,做学问的人不可以太谋功计利,是他常挂嘴边的话。他常告诫我们为学要严谨,功夫要扎实,考证要细密,学问不可粗疏了事,也时时鞭策容易犯懒病的我努力毋怠。
张老师的教学、科研和行政任务均比较繁重,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外,他还曾经担任历史系副主任一职,处理许多琐碎事务,千头万绪,但他基本上都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妥当,体现出十分的干事能力。他早起晚归,院楼办公室里常可见到他的身影,工作相当勤奋。尽管繁忙,但他并未忽视对自己学生的教育,每周固定一个时间与自己的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疏通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他也相当愿意与学生一道分享和谈论自己的研究构想,有惊奇或得意的发现,或研究中出现的趣事八卦,也会激情澎湃地告诉我们,当然,我也见过他因所思考的问题出现窒碍而略微恍惚的神态。跟随张老师从事历史学习的这几年,实在是获益良多,问学之乐,论学之乐,不可尽言。在生活方面,张老师对学生也是相当关心。我们几个学生在温州市图书馆整理资料期间,张老师特地从厦门打电话给我,告诉我温图食堂菜色比较单调,可以定期地去外面“开开小灶”,并嘱咐我们注意身体。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勉力泛浮几笔,不过鳞爪而已。

南洋研究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 吕俊昌
在当下的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博士虽然比比皆是,然而能够担得起“博”这个称号的,恐怕并不多见,而张侃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如果你有任何问题去请教他,他会将这个问题的学术源流娓娓道来,最新的和最经典的解释他都知道,谈笑之间或许还能给你学术上的启发。和他交谈,你会懂得学术与生活是怎样融为一体,思考是怎样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能够徜徉于史学的海洋里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经济史出身的他从来都不囿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广泛的涉猎并不意味着他会如“传教士”般合盘托出,因为你可以从中看到他独特的个人见解和批判的学术态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你想当个好老师同时又是一个好的学者,我想他会是你的榜样!
能够做到上面这一点也就表明他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学者,虽然表面看上去他会比较严肃、严厉。略微胖乎乎的身材比一些清瘦而棱角分明的“擅长做研究型教师”更显得可爱,也比那些官味十足、大腹便便的“忙于行政事务型”的学者更多一份对学术的思考与人文的关怀。他是非常“接地气的”而有活力的,他会关注时下最流行的一些话题,然后和你分享他那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在非常幽默的表达中,你会觉得听他聊天非常有趣而又“有营养”!

可是如果你不那么热爱学术,也没关系,他是一个课堂上讲故事的高手。然而他不是时下流行的单口相声式或者说评书式的哗众取宠、东拉西扯没有含金量的舞台表演,在他对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以及学者的交际网络的细致梳理的过程中,你会佩服他的记忆力,可以将一个复杂的过去系统的展现,那些不为人知或者令人兴奋的故事,甚至能够体会的到“悬挂于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上的各色人物与其命运的微妙关系。这些,远远超过一碗心灵鸡汤的效用与魅力!
他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而且是随时随地、力所能及的。设想一下,你可能会听着音乐,喝着咖啡,吃着松饼,听他上课,因为他会把上课地点选在咖啡厅里。当然你也会发现他在芙蓉湖畔的随便某个能坐地方,和你聊学习的情况。师生之间可以就共同的话题展开交流,没有太多的约束感与距离感。而且他了解他所带的学生的个性,因而会有针对性的提供学习以及提供生活上力所能及的帮助。
如果你是本科生,你会从他那里收获知识;如果你是研究生,他会让你懂得“渔”比“鱼”更为重要;如果你是博士生,他会告诉你要开阔视野。在他的身上,你能体会得到一位厦大青年教师、一位年轻学者对学术的执着、对学生的关怀、对教育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的思考与关怀。这些都会深深的印在你的脑海里,更重要的是这种魅力和正能量还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

历史系2012级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研究生 宫凌海
张老师温文尔雅,诲人不倦,对学术的那份执着与认真令人十分佩服。从张老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学到做学问所必需的踏实,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必将令我受益终生。
在学术上,张老师用心而负责的指导学生。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他就会把自己的学生招集起来,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难、与学生分享他关于史学研究的精彩见解。对于学生学位论文的写作,从论文的选题、基本资料的搜集、文章结构的设置到最后的论文定稿,基本上每个环节,他都倾注大量心血,悉心指导。
在生活上,张老师对学生也十分关心,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心的读书环境。学校对于研究生的补贴十分有限,他会想办法为学生寻找一些勤工俭学的工作机会,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困难。同时,当学生出外田野调查或者参加学术活动,他也会想办法在经费上支持学生,尽可能的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历史系2012级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研究生 万来志
张老师是一个对学术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待学术一丝不苟,积极钻研,在近代经济史和区域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有着独到的见解,治学态度严谨、学术功底扎实,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与时俱进的学术视野。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参加学院内各项工作。
讲课深入浅出,极富哲理。教学态度认真,时间观念强,授课过程中有热情、有激情。讲课中时时体现学科内与跨学科知识的联系,在课堂上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讲授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培养学生方面:对学生科研方面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身教重于言教,做人先做事,令我们同学都受益匪浅,但在生活上对我们无私关怀。总之,他是一个富有极强责任心的好老师。
历史系2010级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 董丽琼
进厦大第一堂专业课是《史学方法论》,那也是我第一次认识张老师。他授课内容丰富,思维活跃,很多问题与知识是我之前从未思考和接触过的,课堂结束后仍意犹未尽,当即鼓起勇气请求张老师作为我硕士阶段的导师。考虑到导师分配由系里统一安排,张老师并未明确答应。之后系里组织的导师见面会上,我再次表达了想跟张老师学习的意愿,老师希望我们能找个时间详谈。在办公室面谈那一次,张老师问到我本科的学习情况和兴趣,聊到近代社会文化这一问题,我才明白原来之前自己所理解的社会文化仅仅是现象的罗列,老师说不能满足于这种现象,而应去探索背后的社会因素,也就是“从社会因素的角度去考虑文化行为”。比如在读日记时,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为什么要如此表述。也就是说,在分析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时,要充分思考其出现的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我本以为张老师会因我的浅薄无知而拒绝我的请求,没想到他竟然答应了,而且鼓励我去尝试做一些目录学和学术史回顾方面的训练,这是让我十分开心的事情。尽管从上届师兄师姐们那得知张老师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我想这种严格正代表了老师的严谨,所以下定决心好好努力。
在跟随张老师学习这三年,我感觉自己在慢慢进步,而这一切都是在张老师的引导启发和鼓励支持下发生的。除了给历史系所开的专业课之外,他还坚持定期给我们同门之间一次互相交流的机会,在教室或咖啡厅,以上课或讨论的方式,有时甚至就单纯聊聊天而已,各自谈谈学习和生活近况。老师希望我们多多参加一些讲座或科研活动,还多次带我们出去田野调查。在温州的多次田野调查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张老师的治学和人生态度,大风大雨中他从来不会退缩,哪怕一丝小细节都不会轻易放过,我们有时候感觉到累了还会想稍微休息一会儿,老师却能持续作战很久,让我们都很是惭愧。他为人极其豪爽,敢于针砭时弊,在旁人看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则尽自己的力量去补救和完善,哪怕有时候身心俱疲也在所不惜。对学生有时候像慈父,有时候又像朋友,从来不会高高在上,让同学们有压力。班上同学常有人说张老师表情很严肃,拍照时一直保持同一个动作,其实这是他们不了解张老师。在外田野考察时,张老师总是为我们大家着想,吃饭点菜会照顾到我们的不同口味,有时候人在外地也会关注我们的生活情况,禽流感那段时间,他还特意打电话要我们注意饮食和卫生。类似这些生活小事,不计其数。也正因为这样,无论是课堂还是田野,我们同门之间形成了亲密融洽的关系,就像兄弟姐妹般相互照顾和支持,这是在旁人看来都极其羡慕的事情。这三年,尽管在学术研究上离期望值还一定差距,但所收获的师门情谊让我倍感珍贵。接下来我还将继续跟随老师攻读博士学位,希望能在老师一如既往的严格要求下,在学术研究上获得更大的进步,不让师长们失望,不让自己的学习生涯留下遗憾。

颁奖词

他有着千年河山奠定的脊骨,万卷豪情充盈的肺腑;熟读历史,博览群贤。目若漆,指为剑,举手之间,巍巍然千古战场、栩栩生袅袅狼烟;妙语连珠,奇思洞见,绣口一吐,便是泱泱中华浩然沧桑的五千年变迁。言语之中生思绪,妙用之间起波澜,三尺讲台铮铮千言,用知识与气度赢得学生敬爱,以诚心务学引领师德风范;博才立德,他名至实归。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