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研究資源    共享資源   
書評 | 中國海洋文明的活態延續
  发布时间: 2025-05-22   信息员:   浏览次数:

《神明的旅行——从兴化到南洋的文化网络》以兴化(莆田、仙游)人为中心,围绕其下南洋的历史轨迹,展现了中国海洋文明的一种活态延续。作者通过对兴化人移民东南亚的个案研究,揭示出地方社会在跨国迁徙中所展现出的文化延续力与创造力。书中深入描绘了从原乡到侨居地之间错综复杂的文化网络、社会关系及其精神支柱,对于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性与流动性提供了重要视角。

《神明的旅行:从兴化到南洋的文化网络》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郑莉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传统历史叙述中,中华文明被视为内陆型的农业文明,常与“农耕—中原—王朝”三位一体结构绑定,海洋空间多被边缘化。然而本书提醒我们,早在汉唐时期,环中国海区域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圈,中国的海洋活动远比传统印象中更为活跃。尤其福建沿海,以其人多地少、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早在宋元以来便形成强烈的出海动因。福建人不仅在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勇于出海贸易,更建立起面向东南亚的移民与商贸网络,成为中国海洋文明的重要实践者。

在这些出海人群中,兴化人因其语言与地域文化特征成为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群体。本书所论“兴化人”并不限于行政区划上的“兴化府”,而是基于方言、亲缘、地缘等因素界定的文化生活圈,涵盖原莆田、仙游及福清南部、惠安北部等地。他们在东南亚华人中人数不多,却在交通运输业如脚车、出租车生意中占据重要地位,显示出极强的组织力与适应能力。人力车行业的兴起恰为这些早期移民提供了可行的生存路径,也成为他们建立跨国联系、文化延续的起点。

本书突出了“候鸟式迁徙”模式,即早期移民并非一次性迁徙并定居,而是长期维持原乡与侨居地之间的往返流动。这种迁徙模式不仅塑造了独特的跨国生计方式,也维系了他们与原乡之间牢固的文化纽带。在此过程中,神明信仰成为关键支柱。出海之艰险,使得信仰成为移民精神依托与社群认同的核心,庙宇的建立与仪式的延续不仅在心理上给予安慰,更在社会组织层面发挥了凝聚功能。

作者强调了海外移民活动的社会基础:以家族、村社为单位的组织模式。“牵头”出洋、投亲靠友等方式,使得移民在异乡社会中建立起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这些网络构成了华南传统社会向海外延伸的形态,传统在海外被不断再造、强化。在人力车行业与后来的交通业中,兴化人以地缘为基础进行行业分工,形成了既团结互助又彼此协作的行业生态,也在无形中垄断了相关产业链条,建立了稳定的跨国商业结构。

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兴化人与原乡之间的联系受到重大冲击。战后世界局势变动、冷战加剧、东南亚国家的民族国家建设与排华政策,使得候鸟式迁徙日渐式微,兴化人逐渐在海外定居,“落叶归根”演变为“落地生根”。原有的回乡之路不再畅通,但文化的维系却未因此中断。相反,信仰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庙宇、仪式团体等组织形式更具生命力,成为连接人群认同与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

书中通过对马来西亚芙蓉坡的个案分析,揭示了兴化人在海外如何以原乡文化为资源构建起新的商业与社会组织体系。这些组织不仅为移民提供生计支持,更在精神层面维系了他们的身份认同。方言、祖籍、宗族关系在这些网络中交织,形成了复杂而稳定的同乡商业网络。作者指出,信任在这些网络中扮演着类似货币的作用,它源于对相同文化背景的共享认知与情感联结,是实现协作、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机制。

中国改革开放后,海外移民与祖籍地的联系逐渐恢复,“新移民”兴起,形成了与早期候鸟式移民不同的结构。“跑街”商贸性移民、劳务输出移民、亲属团聚移民等构成新一轮的出洋潮。他们延续并更新着原有的文化联系,同时也为祖籍地带回资金、观念和社会资源,推动侨乡社会的现代化与全球化。这一时期,侨乡原有的社会仪式也逐步复兴,庙宇重建、祖厝修缮、仪式重启,都体现出文化的反哺机制。

最具启发性的是,作者分析了流动的乡土性如何打破乡土文化与定居社会之间的固有联系。传统社会学视野中,“乡土性”往往与稳定、封闭的农村社会相联系,而在兴化人的案例中,乡土性呈现出高度的流动性。他们通过信仰、仪式与语言将故乡“带出国”,并在异乡重建一个“心中的家乡”。即使第二代、第三代移民未曾踏足原乡,他们依旧通过节庆活动、庙宇仪式、故事传说与方言教育维持文化记忆,持续建构对故乡的共同想象。

本书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在于其对地方社会在全球化进程中能动性的呈现。兴化人不是被动接受全球化影响的对象,而是主动参与、塑造全球化网络的重要主体。他们以庙宇与商业网络为平台,将地方文化外延扩张至跨国空间,也通过仪式与日常生活不断重塑地方认同。庙宇是宗教场所,更是社区公共空间,是文化传承、社群组织、资源协调的多功能平台。

《神明的旅行》将移民史、宗教研究、地方社会学与海洋史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跳出“民族国家”范式的观察路径。它不再从疆域边界出发理解历史与社会,而是从人群的流动、文化的再生产与社会关系的延续入手,强调“生活圈”而非“行政区划”的分析单元。这种视角对当前中国史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尤其是在“全球史”与“地方性”并重的趋势下,提供了新颖的研究范式。

总之,《神明的旅行》是一部扎实的海外移民史研究成果,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信仰与身份如何跨越地理界限、重构社会秩序的精彩著作。它让我们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流动中延续,在迁徙中再造。对于理解中国海洋文明的多样面貌、侨乡社会的历史命运与文化自觉,这本书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野与实证支撑。

(书评作者:张艺阳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原載於⌈百道網⌋2025年5月19日文章,引用請參考原文。)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