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汎森《“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对“地方的近代史”的若干思考》,刊于《近代史研究》2015年第6期,第123—137页。
【内容提要】傅斯年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两句话,充分表现儒家文化的阶级性,而且由于儒家经典对下层百姓的日常生活日渐失去实际的引导力量,使得地方社会在统治、思想、文化等层面上都出现了空虚的状态,亦即他所谓的“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探讨“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时,首先要承认我们对“地方”了解的层次不够深。如果从不同的视角、注意力、主词、意向入手,我们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将会有所转变。还应注意地方与全国舞台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地方社会与全国舞台之间存在着许多链接性人物,他们将核心地区的活动、信息扩散到地方,进而改变了地方社会的思想氛围。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与知识的流动方式,除了由上而下的渗透之外,也有向上扩散的力量。另外,地方社会往往也是一个无声的世界,历史研究者可以透过常民生活中的象征行动,和一系列的“寓意/比喻系统”来探究其自我形象 的塑造和集体心态的变化。这类象征系统犹如地方社会中的“精神货币”,维系着一个不可见的世界,使得地方社会在道德、秩序、文化和心灵层面能够维持一定的运作。静默的地方社会中,有一套无所不在的“传讯机制”在运作着,“道德镇守使”便是这不可见世界的维护者。常民生活的地方社会虽不常书写,但是透过各式各样的评价行动表现了他们的集体意见。若只注重整体的历史大框架,往往会忽略地方社会的多元性和独特性,但也不能拘限于地方之见,两者之间应该周流反复地观看,才能丰富研究的视野。
王汎森《“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对“地方的近代史”的若干思考》.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