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研究資源    共享資源   
洪維晟_文獻與歷史田野:2012年夏金門與潮州之踏查​
  发布时间: 2017-01-04   信息员:   浏览次数:

文獻與歷史田野:2012年夏金門與潮州之踏查

洪維晟 台湾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一、活動緣起

2012年夏天,我參加了由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與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田野與文獻研 習營:南中國海地區的歷史與文化」活動。是次 活動亦由廣州中山大學、廈門大學、韓山師範學 院、嘉應學院及華僑大學等學校幫忙協辦。師資 成員有臺灣地區的王秋桂、濱島敦俊、謝國興、 李孝悌、王鴻泰、江柏煒與李仁淵,大陸地區的 陳春聲、程美寶、劉志偉、鄭振滿、趙世瑜、 黃挺、劉永華、許金頂、張侃、謝湜、鄭莉,以 及來自美國的丁荷生(Kenneth Dean)、宋怡明(Michael Szonyi)、費絲言和王迪 安(John Wong)等。

1980年代之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前,許多西方學者將臺灣、香港與新加坡等 華人海外移民之僑居地作為研究中國社會的實驗室。1 9 7 0 年代由張光直等人所主持的「濁大計 劃」,試圖從各學科的角度從事臺灣區域研究。 當時李國祁等人也主持了「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 究計劃」。1988年中研院成立了「臺灣史田野研 究室」,1993年總統府核准設立「臺灣史研究所 籌備處」,聘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黃富三教授 出任籌備處主任。2 0 0 4 年正式成立臺灣史研究 所。我們可以發現,臺灣史的研究初衷是採科際 整合,且多附屬於中國史脈絡下。但自1980年代 以來,臺灣史研究因政治情勢的變遷及本土化意 識的興起,積極建立其主體性,逐漸成為獨立的 研究領域。不過,在追求臺灣本土性的同時,也應該將臺灣史擺在更寬廣的歷史脈絡與地理空間 上來討論。如翁佳音以近代初期的時間斷限,曹永和以臺灣島史的概念將臺灣擺在東亞海域的視 野研究。唯有如此才能對台灣的歷史有更宏觀、更全面的認識。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馬克思主義不再成為 學術研究的基本教條,出現了實地考察與文獻分 析並重的研究方法。本研習營的目的是希望嘗試 結合文獻分析與田野實查的研究方法,從海洋與 地方史的視角,重新滙通臺灣史與中國史。

親身體驗這樣的一個活動之後,讓我感受到身為一個歷史學人,除了面對文字史料之外,也盡 可能回到歷史現場,親身體驗經過長時間變化後 的歷史現況。之後,我們得學習如何像剝洋蔥一樣,從時間與空間等面向解開歷史的深層結構。

、金門之踏查

整個研習營的活動時間為期14天,7月25日至3 0 日在金門,7 月3 1 日至8 月7 日在廣東省潮洲地區。研習營開始前,主辦單位編輯了金門與廣東 潮州地區的相關史料供學員先行閱讀。研習營主 要分為講座課程與實際考察兩個部份,學者們除了在處理族譜、口傳、碑銘以及契約文書等史料 文獻上作詳盡的說明之外,也介紹了僑鄉、宗教 信仰、廟會陣頭以及海上貿易活動等幾個研究課 題。7月25日至30日,我們分別走過了金門城、後浦、瓊林及水頭等聚落。進入田野之前,除了熟讀主辦單位所發的基本史料之外,還要備妥古今地圖、年表以及指南針。到達目的地時,記得在 機場或碼頭的旅遊中心拿幾份當地的導覽地圖, 以便進入田野之用。

研習營以分組形式進行,我所在的組別的研修導師為廈門大學歷史系的張侃與鄭莉兩位教授,他們指導我們如何從聚落空間看出歷史結構。在此,我以明末清初金門政經勢力中心(由 舊金門城到後浦)為例,淺談此行所學的,文獻與田野實作結合的歷史研究法。舊金門城是一個由衛所系統所建立的聚落,據《金門志》所載:

元始建場征鹽。……洪武元年,改為踏 石司,旋改為鹽課司。二十年,置金門 守禦千戶所及峯上、官澳、田浦、陳坑 四巡檢司。

官署所在,通常亦建有隸屬官方系統的城隍 廟。當我們在舊金門城與後浦都看到城隍廟時, 就要提高警覺心,去思考為什麼金門會有兩座城 隍廟?回查史料文獻時,才知道明嘉靖以後衛所 制度式微,許多軍人逃逸,軍戶改由鹽竈丁遞補。清初,金門由鄭成功佔據,後因清兵攻城,舊金門城毁於兵燹,城裡居民被安置於後浦民 城,故後浦成為官署所在。其實把縣治從舊金 門城遷到後浦,是將官方與地方社會重新整合的 一個過程。許多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如後浦城 隍廟的《重建城隍廟記》中提到:「並將董事姓 氏,砌石於壁;其捐助諸善信,別載採樑籤。」由「董事」等地方士紳捐款協助官方系統的城隍 廟重建一事,反映後浦在清政府來之前,已由地 方大族或仕紳支配着地方社會的秩序與運作。總 兵署後來設於許獬故宅,國家的軍隊系統也與後 浦原有的民兵系統結合。再從其他的空間角度來 看,一般的市街通常會位於城外,但後浦的市街 卻是在城內,更反映出當地是由民城變為官署所 在地的史實。

繼後浦之後,我們走入瓊林聚落,映入眼簾 的是一座座的家廟、宗祠與寺廟。瓊林是一個以 蔡氏為主的單姓村落,在村中的家廟或宗祠中常 見題有「文魁」、「進士」、「將軍」,甚至「提督軍門」與「三籓總憲」等字的匾額,代表 其後代子孫文武官員輩出。不過,令人疑惑的是 此地為什麼會有兩座蔡姓六氏宗祠?是分家嗎? 還是有大小宗之分呢?又或是他們是來自於不同地區的蔡姓,實非同宗?這問題我們惟有透過追 溯其族譜或歷代祖先神位來解答。在民間信仰方面,瓊林除了有保護廟和忠義廟外,還有一座萬 士爺宮供奉無祀孤魂。明朝時金門曾遭受倭寇擄掠,鄉民死難不計其數,萬士爺宮就是為了慰藉 先靈以創建的,廟前匾額寫道:「一本親屬非如 異姓同宗,萬善同歸不外叔姪兄弟」,意味着漢 人社會寬廣的包容度,體現在宗廟與民間寺廟共 存的瓊林意象。在金門的最後一天,我們走進充 滿僑鄉氣息的水頭聚落。村內的金水國小以及一 座座洋樓古厝,代表着移民南洋的華人致富後, 回饋鄉里。僑鄉與僑居地之間的連結,靠着人和 商品的往來,與僑批局網絡不斷的連繫着。這也 回應了研習營的主旨:臺灣史的研究應該從更寬 廣的地理空間來看待。

三、廣東潮州之踏查

在金門最後一天的晚上,陳春聲老師為我們 對未來幾天在潮州的行程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 更提出幾個在潮州地區研究中,他認為比較重要 的議題,包括「山海之間」、「城鄉之別」、「民盜之分」以及「福客之分」等。在潮州,除 了黃挺老師的「碑銘資料的收集與解讀」與鄭振滿老師的「民間契約文書研究」兩場講座之外, 幾乎都是全天性的考察。7月30日早上,我們從金 門出發到廈門,在號稱全中國最美麗的廈門大學 用過午餐之後,就前往東山島。之後幾天的行程 依次為龍湖寨,潮州城,柘林寨城,大埕所城, 饒平縣(道韞樓、飛龍廟),大埔縣湖寮鎮,大 埔縣百堠鎮,三河壩鎮,高陂鎮,留隍鎮及南澳 島等地。基本上是先從潮州沿海地區到大埔山區,之後再順着韓江流域而下,到達位處外海的 南澳島。

在潮州地區進行考察的地點大致上可分為: 一、據有軍事系統的東山島、柘林寨城、大埕所 城與南澳;二、有商業性質的市鎮,如三河壩 鎮、高陂鎮與留隍鎮;三、其他類別,包括結合 商業與軍事系統的龍湖寨、官方建置的潮州城、 張璉動亂時所創立的飛龍國(飛龍廟)、具有客 家風情的道韞樓以及結合士紳化、商業化和僑鄉 意象的百侯鎮等聚落。第一類地區,如東山島是明代衛所系統中的銅山所;拓林寨因地處閩粵交 界,成為走私貿易的重要據點,明代設有官兵在 此防守,清代則有水師駐守;大埕所城建於明朝,是為了防禦海寇而設立的。在這些地方我們 大致上都可以看到具有軍事性質的關帝廟。

拓林寨則是最讓我感興趣的一個聚落。拓林 元帥廟建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廟外牆的無 額提名碑上記有捐款者:發裕號、義利號、裕利 號等商號,高蛟它(舵)、□須它(舵)、頭它(舟利)等漁船組織,另有湯門陳氏、李氏、莊 氏、林氏、許氏等婦女捐助修建元帥廟。捐款芳 名錄上出現女性,可推測當地男性多出海經商,故女性也可參與地方公共事務。不僅如此,我們 還發現村落中有天主教堂,由村寨往拓林灣,沿途也有不少天主教教徒的墓地。體現了明中葉後 歐人東來,以及天主教的傳入與中西文化交流。據本組研修導師鄭莉說,這地方的貿易主要是由 漁夫與挑夫兩集團合作。拓林寨位於閩粵交界之處,地點隱密,走私盛行。從拓林的山區一眼望 去就是一片海洋,海商在拓林灣靠岸卸貨,再由挑夫立即將商品運輸到他地販賣。也難怪明政府立了一塊「盜賊緝獲」的石碑以示警惕了。

韓江是潮州地區最大的河川,全長約4 7 0 公里,由發源於贛南的梅江、閩西的汀江與粵東的 梅潭河在三河壩境內交匯而成,向南流經潮州, 並於汕頭市注入南海。三河壩為韓江上游的交通 要衝,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築三河司城, 政府駐兵防守。該地區亦為轉運貨物的重要據 點,目前仍存有當時商業街的舊貌。清光緒年間 以觀音會作為鋪保,採神明會的方式自我管理。

《廣春樓隨筆》中提到:

從百堠到湖寮,倒是一條康莊大道, 路是沿著河岸蜿蜒著。這段路程當地人說是「兩鋪路」……(饒平人的路 程 以 「鋪」 為單位 , 大埔人則稱為「趟」)。

發源於閩西平和流經百堠的梅潭河,成為閩 粵商品交換的交通要道。也難怪百堠雖位處山 區,但仍有不少人口因經商移民到四川或海外等 地,使其成為廣東省重要的僑鄉。順流而下,來 到留隍鎮,韓江在此形成一個弧形,成為適合船隻停靠的重要碼頭,令當地成為商品流通的商業 市鎮。最後回到幾天前才走訪過的龍湖寨。至此,我們已經進入了韓江下游,寨門外豎立了一 塊《塘湖劉公禦倭保障碑記》:

海陽隆津之市鎮曰塘湖 , 北負郡城,東枕大河,西接原野,南環滄海。 田疇百里,煙廬萬井,實衍沃奧區。承平以來百九十載,民弗知兵,惟弦誦貿易以趨事樂生。靡有崇墉巨障、堅甲利刃為防禦之具。蓋頤世柔良,其積習也久矣。歲在嘉靖丁已之秋,盜起鄰境, 聚黨侵陷揭陽。凡密邇本鎮村落,咸被荼毒。

據史載,明永樂三年(1 4 0 5 )塘湖開始圍 寨。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倭寇屢犯潮州沿 海,適逢龍湖籍、時任福建按察使的劉子興(號 見湖,後任布政使)在家服喪,他發出「建保利 甲、置柵設堠」的號召,更領導鄉民抵禦倭寇。韓江岸上建有小型運輸碼頭,另有龍湖、鸛巢 兩個農貿市集。據考證龍湖集市早在明代已經形 成。回憶《廣春樓隨筆》中的一小段話:

家鄉(大埔)山多田少,一般鄉民 多依山林、田園為生。山多森林,游以松樹和杉木為著。所產杉木,多利用春 水漲後,順漳溪,出高陂,入韓江,下 放潮、汕一帶銷售。木材採伐,每年為 鄉民帶來一筆財富。山亦多竹,由其桂竹成林,部分亦砍伐出售,增加鄉民部 分收入。山區除多林、竹資源之外,地下蘊藏陶土至富。此土品質頗佳,可做 陶瓷產品,真是令人鼓舞。因為家鄉直 接間接依陶業維生者,不在少數。

此段資料也回應了陳春聲老師所謂的「山海之間」的看法。

南澳島是我們考察的最後一站,南澳一共分 成雲澳、深澳、青澳與隆澳四個區域。雲澳漁港邊界原本有塊立於清嘉慶二年(1797)的《港規碑記》,該碑現移至深澳總兵府內的碑廊中。碑 文內容大致為規定雲澳漁港對往來船隻的稅收定額,嚴禁各種額外索取,確保漁船、商船的合法 權益。17 另外還有《皇明兩院詳允南澳海桁禁示 碑》與《奉廣東督撫兩院會禁雲澳網桁碑記》兩 塊碑銘,可見雲澳有相當強烈的漁村特質。立在 村中的天后宮與水仙宮裡的捐款芳名錄上,除了地方人士的姓名之外,還載有不少船隻的商號名稱,甚至載有不同型態的船隻的分別。深澳天后宮曾於道光十四年(1834)重建,其《天后宮重 建碑記》中所載則多是如南澳總鎮府調浙江定海 總鎮府莊芳機、閩粵南澳總鎮府沈鎮邦、屬閩南 澳軍民府崔炘等官員。可見,同屬於南澳島上的雲澳與深澳的社會發展分別朝向民間與官方兩種 不同系統。從金門一路走來,半個月的行程中, 我們看見了多元性的中國地方社會。反思1970年 代的「濁大計劃」與「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計劃」,因為學科間無法對話或仍採用官方文獻而 忽略地方脈絡與地方社會的多樣性,使得計劃無 法順利完成。在這研習活動過後,讓我重新省思:「國家是什麼?」、「國家對於地方社會的影響?」以及「國家對於不同人群的意義?」

四、收穫與期許

我們呼應着華南學派「走向歷史現場」以及「進村找廟、進廟找碑」的口號。是次考察,我 們在歷史現場看見相當多的碑刻,張侃老師和許 金頂老師將麵粉抹在碑刻上,使原本看不見或被 描紅的文字重新顯現出來。此時我們必須當場完整地抄錄、拍照,以及做拓本,回家後可重新比對別人做過的拓本,或已編輯出版成書的碑銘內容,這樣做往往會有很大的收穫。以百堠鄉為 例,經比對後,我們發現前人所抄錄的有關鄉內 的數塊碑銘的內容,有過百個錯字,如果沒有這樣重新校對一次,就會導致我們的研究結果出現錯漏。

中國地方史的研究是對政治制度史的一種反思。長期以來我們都忽略了地方社會的運作, 只在乎國家與官員的歷史活動。對於歷史學家來說,該如何研究鮮有或根本沒有史料記載的人群?答案是透過民間文獻中的族譜、口傳、碑銘 及契約文書等找尋他們的身影。但在使用這些民間文獻時,我們要注意作者的生平、時代背景以及其書寫的意圖。另外,我們也得注意地方社會對於國家政治的肆應,如湖寮的吳六奇(1 6 0 7 - 1 6 6 5 ),為明代官員,當面對清軍來臨時,他選擇了以保護鄉里為首要而向清朝投降。 中國地方廣大,政府的統治無法一一落實在每個地方,地方的勢家和士紳往往操控地方秩序。所以我們唯有透過結合民間文獻與官方史料,才能真正暸解中國社會的運作。還記得宋怡明老師提到,進入歷史現場是要感受「歷史的時間性與區域的空間性」,抓穩歷史的史料基礎,不要將「歷史人類學」作為一種理論,它只是我們用來 做學問的一種方法。謝湜老師也提到,他在編輯《歷史人類學學刊》時,已經很少收錄有關「歷史人類學」理論課題的文章。希望我們不要陷入 理論的窠臼。最後,為是次研習營提出少許建議。希望主 辦單位可以在往後的活動中,採取定點式的深入 考察,並增加小組討論的時間,使有志研究中國 地方社會史的學員們,在研習營完結後可以發展 出學術論文。

news-069.03.pdf

(原載《華南研究通訊》第六十九期)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