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元,台湾清华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曾任东吴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兼主任,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张元老师长期从事《资治通鉴》的研究、教学与普及工作,创办了刊物《清华历史教学》,参与编写高中历史教科书多种。
谈到东晋人物,最重要的当属王导与谢安。前者有排除万难,奠定根基之劳;后者有驱除外寇,解救危亡之功。关于两人的事迹,大家都已熟知,这里也就不再多言。但是不妨引用现代大学者的精彩论述,稍加强调。提及王导,陈寅恪的《述东晋王导之功业》,自然是一篇名文,谨摘结语于下:
总体而言,西晋末年北人被迫南徙孙吴旧壤,当时胡羯强盛,而江东之实力掌握于孙吴统治阶级之手,一般庶族势力微薄,观陈敏之败亡,可以为证。王导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不谓民族之英雄,似非平情之论也。
至于谢安,浅见以为缪钺在《清谈与魏晋政治》一文中述及者,最为精要,亦摘录于下:
《南齐书·王俭传》:“俭常谓人曰:江左风流宰相,唯有谢安。盖自比也。”王俭是否能比谢安,玆姑不论,而其所谓“江左风流宰相,唯有谢安”之言,则大可玩味。“风流”与“宰相”二词,义本相远,“风流”形容清谈名士之标韵,《晋书·乐广传》:“天下言风流者,谓王(衍)、乐(广)为称首焉。”而“宰相”任社稷之重,负经世之责,似不宜以“风流”二字加之。王俭所以言“风流宰相”者,此即魏晋以来,清谈家所理想之政治家之新范型,言其有超世旷远之怀,而又能建济世经纶之业,此种理想之政治家,唯谢安足以当之,故曰:“江左风流宰相,唯有谢安也。”
附带一言,缪钺的著作《冰茧庵丛稿》《读史存稿》,以及与叶嘉莹合撰的《灵谿词说》,都很好看。
这篇小文,还是依照我的想法,在人人皆知的历史大人物之外,写一点列入正史,也可一谈的人物。这里所谈的就是郗鉴、郗愔、郗超祖孙三人的事迹。
郗鉴儒雅,柔而有正
郗鉴,字道徽,汉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但少时家贫,下田耕种之余,博览群书,仪态儒雅,为人敬重,但不应地方的推举。赵王伦召他入朝廷,他见司马伦有异志,称病去官。司马伦篡位,其手下多至大官,他闭门独居,此后朝政混乱,他尽力回避。京师不守,盗贼四起,郗鉴落入陈午之手,最终逃离,回到乡里。时值饥荒,钦佩他的大族人士,提供他资粮,他都给了孤老无依者。大家都说,天子离开京师,中原没有霸主,只能依靠有仁德的人,拖延时日,晚些死亡。就推郗鉴为首领,他就率领千余家进入峄山,躲避兵灾。
元帝即位建康,任命郗鉴为兖州刺史,镇守邹山。当时兖州有许多势力,皆称刺史,冲突不已,十分混乱。石勒等胡族又不时入侵,外援断绝。跟随郗鉴的民众,甚至掘野鼠等小动物充饥苟活,但无人离去。
永昌初,郗鉴征拜为领军将军。明帝即位,当时王敦专擅,明帝引郗鉴为外援。王敦请召郗鉴为尚书令,征至朝廷。郗鉴道经王敦驻地,王敦说:“乐广没什么才能,但名声很好,其实比不上满奋。”郗鉴说:“比较人物,要取等级相同之辈,乐广平淡,充满元气。在朝廷混乱之时,交友十分谨㥀。悯怀太子,幼时聪慧,武帝喜欢。长大之后,不学好,每天与随侍之人嬉戏玩耍,不理大臣。后来被废,朝廷下诏,不得送行。旧臣不满,冒禁拜辞。司隶校尉满奋奉命逮捕送狱,乐广随即释放。就此事而论,乐广可谓柔而有正,满奋则是失节之士,怎能同日而语?”郗鉴强调忠于朝廷,王敦心有异志,很不高兴,就不再理他。身旁之人更是诋毁郗鉴,郗鉴举措如常,一点也不害怕。王敦就对属下说,郗鉴是儒雅之士,又有名声,我们不能陷害他,就放他回到朝廷。王敦当然知道郗鉴忠于朝廷,必然不利于己,但为什么又把他放走?或可一思。其实,大奸巨恶之辈,也不简单,对于自己尊重的人,往往不会轻易加害。
其后,王敦举兵向阙,不久病死,余众不能成事,为官军平定。郗鉴出谋献策,多蒙采纳。明帝崩,成帝即位,年方五岁,郗鉴与王导、温峤、庾亮等受遗诏辅政。
祖约、苏峻起兵造反,进逼京城,王师败绩。郗鉴临危受命,结集部众,登坛誓师,慷慨流涕,将士感动,争相用命,力克叛徒,平定乱事。进位太尉,但以体弱有病逊位,不久过世,年七十一岁。有子愔、昙。
《世说新语·德行24》记有一事。永嘉之乱,乡里穷困,食物欠缺,乡人轮流供给郗鉴食物。其时侄子郗迈、外甥周翼都是小孩,他就带着去吃饭。乡人说,我们每家都很困难,因为敬佩您,所以招待您,实在没法多提供一点。郗鉴于是单独前往,吃饱了,再吃一大口,塞满两颊,回家吐出喂给两个小孩。这两个小孩与他一起渡江,后来也在朝廷任职。这个故事,史家记于《晋书·郗鉴传》的最末。这是历史事实吗?很难想象,也不重要。要紧的是它如何理解。重点应该是:食物极其短缺,有慈爱之心,应共体时艰,还是时局甚艰困?是的,那是永嘉之乱时期,人们面对艰困局势的一个缩影。
愔超父子,格调䢛异
郗愔是一个孝子,颇有名声,吴郡太守出缺,朝廷想到他,他以资望不足不宜出任大郡,转为临海太守,朝中风评很好。他在地方施政清简,与姐夫王羲之,高士许询,宅心事外,优游山水,修黄老之术。简文帝时,朝中有大臣推荐他出任朝中高官,他都表示只愿出守地方,任为会稽内史。桓温北伐,用其子郗超之计,以自己并非武将,不堪率军作战,将部众交与桓温。征至朝廷,拜为司空,他仍然不赴。过世时,年七十二岁。三子之中,郗超最有名。
郗超,字嘉宾,年少聪慧,不守常规,长大才华毕现,善于谈论。父亲郗愔 信天师道,他信佛教。郗愔贪财,积钱数千万,有一天,打开钱库,任郗超取用,郗超就把钱施舍给亲族朋友,几乎用尽。郗超表现异于凡常,这类故事还有一些。
桓温掌权,郗超在他手下。桓温聪明有气势,不大看得起人,只是与郗超谈话,不能猜准他心中想法,对他十分客气。郗超也尽力辅佐,深得信任。有一次谢安与王坦之去见桓温商量事情,郗超就坐在幕后,轻风吹开帘幕,谢安看到了,笑着说:“郗先生可以说是入幕之宾啊(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桓温北伐,郗超以路途既远,汴水又浅,运道不通,反对。桓温不听,致遭败绩。郗超于是献废立之计,桓温废海西公立简文帝,谋出郗超。此时,谢安与王文度有事直接去见郗超,等了很久,见不到郗超,王文度说:“既然他不见我们,我们就走吧。”谢安说:“这个人我们得罪不起,为了保命,也得忍耐一会儿吧(不能为性命忍俄顷)!”按:此语见于《世说新语·雅量30》,又见于《资治通鉴》卷103,胡三省注:“史言谢安于风流之中,能处事应物;又郗超势焰如此,桓温既死之后,超得终于牗下,盖以智免也。”对谢安、郗超都有所称许,也是我们读史之时,应该学习的地方。
郗超四十二岁去世,较其父郗愔早逝。郗超死前,将一箱书信交给门生,说他死后,如父亲难过就拿给他。超死,愔哀痛致病,门生呈上书信,信中皆是与桓温商量的密谋计策。郗愔看了大怒,说,这小子死得晚了!就不再哭了。
郗超所交朋友,都是一时才俊,若是出身寒门,他就大力提拔。郗超在世时,王献之兄弟见到郗愔,对舅舅都很有礼貌,郗超死了,对舅舅就爱理不理。郗愔很生气,说:“如果郗超不死,你们敢这么对我吗?”当然不敢,你可是我们敬重的表哥的爸爸啊!郗超又与以清谈著称的名僧支道林交好,两人相知甚深,彼此敬赏不已。
小结:世家子弟有俊彦,艰难岁月显才华
郗鉴在艰难困苦的时局中,恪尽职守,努力以赴,深受时人敬重。又平定乱事,功业名声庶几可与王导并列。《晋书》史家赞曰:“道徽忠劲,高芬远映。”二子风格䢛异,郗愔淡泊,嘉宾才高。赞曰:“愔克负荷,超惭雅正。”明显褒郗愔而贬郗超,认为郗愔可以继承其父志节,而郗超才情虽高,却有失臣节。我们尽管并不反对,但稍览愔、超父子二人事迹,欣赏谁呢?大概还是有惭德的郗超吧。为什么?因为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光彩,晋人的美。您同意吗?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原載於「張元談歷史話教學」公衆號2025年2月23日推文,引用請參考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