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研究資源    共享資源   
書評 | 文化脈絡的探尋與延續
  发布时间: 2025-03-23   信息员:   浏览次数:

作者:伍月

《神明的旅行——从兴化到南洋的文化网络》的作者郑莉是莆田人、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她通过对福建兴化人(莆田旧称兴化)移民历史以及东南亚华人聚居区的兴化人庙宇系统、仪式传统及文化网络的细致分析,为我们描述一幅跨越海洋、连接故乡与异国的文化交流图景,揭示了根植于海外移民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正是联结海外移民与原乡的情感纽带。

书中第一章和第二章详细描述东南亚兴化人的移民过程。借助详实的田野调查资料,郑莉呈现了兴化人从候鸟式移民到在东南亚落地生根的轨迹。早期的兴化人移民多为生计所迫,如候鸟一样,往返奔波于家乡与东南亚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东南亚定居,形成稳定的社群。在这个过程中,同乡同业的商业网络成为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纽带,帮助他们在经济上站稳脚跟,也为文化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正是通过这些纽带,兴化人的文化得以在异国他乡延续和发展,使得他们在新的土地上依然保持着与故乡的文化联系。

熟悉莆田文化的人大多知道,莆田有众多庙宇。那么,当兴化人下南洋,会在当地建庙宇吗?在第三章中,郑莉在大量调查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兴化人的庙宇系统。这些庙宇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庙宇是兴化人精神的寄托之所,他们在此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和文化活动,传承着故乡的信仰和习俗,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庙宇空间由此成为维系文化血脉的精神场域。

兴化人的仪式传统和海外移民与侨乡传统的再造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中,郑莉进行了深入探讨。仪式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也是文化复兴与更新的关键。通过仪式的复兴,兴化人不仅能够保持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还能够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力。

在本书的最后,郑莉将视角扩展到跨国文化网络的建构过程。通过分析海外移民的文化传承机制、兴化侨乡的社会文化变迁以及跨国文化网络的建构,揭示文化传承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形态。这些跨国文化网络不仅连接起不同地域的兴化人,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平台。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捷,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兴化人通过跨国文化网络,将故乡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的元素,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作为一名学者,郑莉非常注重田野调查。我与她相识多年,每次她回乡,总不忘田野调查。从2002年起,她就跟随导师在莆田开展社会文化史调查,地毯式普查庙宇系统与仪式活动,收集大量民间历史文献。她分析、整理这些内容繁杂、文字古奥又信息丰沛的文献,深切感受到乡土文化传统的丰富多彩与源远流长。在书中,郑莉写道:“我们可以遥想,当年兴化人‘走番’下南洋,把家乡的守护神带到异域他乡,从茅草屋带到恢宏大庙。同一个神明和同一群子民,年复一年地虔诚膜拜,隔海相望。解读这一乡土文化传统,必须回到兴化人的百年移民史,回到他们世代生存的乡土社会。”

阅读此书时,莆田的元宵活动还未结束,无论是乡村还是市区,处处锣鼓喧天。众多回乡的海外华人华侨都沉浸在热闹的氛围中。我想起八年前去印尼的一次经历。当时,印尼华侨带我们来到一幢大楼参观,大楼的其中几层就是兴化人建设的一座寺庙所在地,这种独特的存在让我大为吃惊。后来,我才明白,那些下南洋的人们,跨越山海也要带上神明。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在异国他乡,来自故乡的神明,就是乡愁,就是精神寄托。恰逢冬至,印尼华侨们按照莆田的风俗过节。他们说:“我们祖先为了谋生漂洋过海,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根,我们的根在莆田。”雅加达兴安会馆还组织青少年回莆田参加寻根之旅夏令营,让新生代探寻自己的根脉。这种寻根意识和对文化传承的执着,深深触动了我。

伴着窗外“咚咚咚”声翻阅此书,历史和现实仿佛产生了奇妙的共振。我想,文化的传承是一场不会结束的永恒旅行,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同行者。

(本文經出版方授權發佈,原載於「湄洲日報」公衆號2025年3月23日推文,引用請參考原文。)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