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出版品    書訊   
《民俗曲藝》第229期
  发布时间: 2025-10-03   信息员:   浏览次数:

   

瑤族宗教與文化研究的新典範專輯(I

導言:瑤族宗教與文化研究的新典範――跨地域與跨文化的知識轉向/陳玫妏


[專輯:研究論文]

德國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藏瑤族手抄本《諸品經》研究/肖習

法水與符令:勉瑤手抄本記載的治傷法事研究/吳佳芸


[專輯:調查報告]

桂東北桑江紅瑤與苗人拋牌儀式比較與解讀/趙曉梅


[研究論文]

論《笑府》與《笑林廣記》中「慳吝待客」笑話之流變/謝佳瀅


   

肖習。〈德國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藏瑤族手抄本《諸品經》研究〉。《民俗曲藝》229 (2025.9): 29–90

Xian Xi. “A Study of Yao Manuscripts Entitled Zhupin Jing Preserved in the Bavarian State Library.”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229 (2025.9): 29–90.

Abstract

德國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善本部藏有一類瑤族《諸品經》手抄本,其篇幅較長、抄本數量較多。《諸品經》屬於瑤族金門支系的道公經書,體例為多部短經的合集,頗有「經藏集結」之意味,具備較高的文獻學研究價值。本文以德藏十一份瑤族手抄本為研究對象,參照其他圖書館及瑤族道公珍藏行用的《諸品經》手抄本,圍繞以下議題展開系統性的文獻研究:1)存世手抄本的版本狀況;2)編排體例與內容特點;3)內含經文的道教淵源;4)瑤族宗教實踐中的意義用法。研究發現,瑤族《諸品經》文體格式上統一託名太上、信仰取向上獨尊玉皇,其中絕大部分經文都有着深刻的道教淵源,與靈寶東華派等宋元新道派關係密切。《諸品經》內含經文或原文轉抄道經,或圍繞道教的特定觀念進行「造經」,或吸收瑤族民族神及佛教文化而納入「太上」系瑤經框架。整體而言,《諸品經》作為一種特殊的瑤族宗教文化表徵,深植於道教授受經籙、道場誦經的修道傳統,且在瑤族宗教實踐中既繼承、又發展了其文化內涵。


吳佳芸。〈法水與符令:勉瑤手抄本記載的治傷法事研究〉。《民俗曲藝》229 (2025.9): 91–146

Wu Chia-yun. “Ritual Water and Talismanic Decrees: A Study of Healing Rituals in Iu-Mien Yao Manuscripts.”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229 (2025.9): 91–146.

Abstract

勉瑤為瑤族支系之一,多分布於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山區。他們結合了道教信仰、中國南方法派傳統,以及自身的祖先與神靈崇拜,從而發展出一種與中國自古以來流傳的道教形式差異甚大的宗教傳統;學者習以「瑤傳道教」一詞來強調此間差異。勉瑤擁有許多用漢字書寫而成的宗教手抄本,包含了大量的符圖、咒語和儀式指引,是研究瑤傳道法之極佳素材。

勉瑤居住在山區,在日常生活中遭遇骨折、中毒、蚊蟲叮咬等外傷在所難免,故其宗教文書記載了許多治傷救急用的小法事。本文認為勉瑤的治傷法事可遠溯至漢代中國南方的禁咒傳統;其法術內容與宋元新興道派、地方法派儀式及民間專治跌打損傷的水師療法之相似性,反映出勉瑤與中國南方多元民族及宗教傳統間的交流與融攝。

水是治傷法事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其澄淨的本質可用於除穢,並作為法術的載體。水在儀式中的重要性也影響了符圖的形態:勉瑤大部分的治傷符圖都是以圓圈框住的漢字或短語,內容多源於相應的咒語及師公號令,筆者將此種符圖稱之為「符令」。相較於常見的直式結構符圖,符令更加靈活直接,便於師公於水碗上掐訣比劃、念咒敕水成「法水」以治傷。此種法水與符令的關聯性,正可顯示出儀式需求對符圖形態所造成的影響。


趙曉梅。〈桂東北桑江紅瑤與苗人拋牌儀式比較與解讀〉。《民俗曲藝》229 (2025.9): 147–208

Zhao Xiaomei. “A Compar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aopai (Daoist Ordination) Rituals among the Hong Yao (Red Yao) and Qingyi Miao (Blue-Clad Miao) in the Sangjiang Region of Northeastern Guangxi.”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229 (2025.9): 147–208.  

Abstract

拋牌是湘、桂、川、貴、滇等地儀式專家的傳法、度職儀式,它是民間社會的核心宗教儀式。已有研究表明,儀式的標準化進程、正統性特徵是國家和地方精英的共謀。在西南山地,每個族群的儀式都在地方宗教之中融入制度化的道教要素,其道教化程度越高、越貼近主流禮儀,往往表明該族群的國家化程度越深。然而,在清中期才建立國家直接統治、缺乏士紳階層的桂東北桑江流域,儀式特徵不符合這一規律。以居住於南部的紅瑤和北部的青衣苗族群為例,前者為明清官府承擔兵防任務,社會組織嚴密而封閉,拋牌以還願儀式為框架和內容,地方宗教特徵鮮明;後者被官府視為「叛賊」,在人口流動中持續吸納來自湘西南的道教儀式特徵,拋牌具有更多的主流道教色彩;二者對照鮮明。本文基於兩個族群當代拋牌儀式的田野觀察,結合其他儀式、科儀文書的歷史分析以及所在區域的社會脈絡梳理,解讀具體文化情境之中儀式與國家地方社會的多樣性關聯。這一案例分析有助於我們理解宗教儀式與區域歷史之間的多元雜糅關係,重新思考社會文化的結構過程對民間儀式的形塑作用。


謝佳瀅。〈論《笑府》與《笑林廣記》中「慳吝待客」笑話之流變〉。《民俗曲藝》229 (2025.9): 209–32

Hsieh Chia-ying. “Textual Variations of “Miserly Host” Tales in the Xiaofu and Xiaolin Guangji Jestbooks.”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229 (2025.9): 209–32.

Abstract

馮夢龍《笑府》將慳吝待客笑話列於「刺俗部」和「日用部」,重刺/醫俗作用,以「批曰」自述看法、於「一說」串場,指引閱讀聲音強烈;遊戲主人《笑林廣記》「貪吝部」客觀敘述人性;江盈科《雪濤諧史》多於文末說明內容或來源。三書同一笑話以對話、懸疑、反諷呈現不同重點和目的,故論明清慳吝待客笑話之敘事意義與流變過程有其重要性與價值。

一、刺俗與醫俗:請/留客之難。《雪濤諧史》「不請客」、《笑府不請客》之鄰向吝者奴直刺主吝,不可能許日設宴;《笑林廣記•許日子》僕於河邊洗碗,鄰問僕吝者請客否?答須待後世,有乖訛效果。《笑府不請客 又》、《笑林廣記請神》道士請遠神,以請客/神之喻反諷近神皆知吝者;《笑府門神》、《笑林廣記白伺候》以夜遊神和門神對話諷主未尊客,門神/客之喻降格神祇之神聖。《雪濤諧史》「殺馬乘雞」之主言乏物待客,《笑林廣記》、《笑府》〈不留客〉客知主吝宰家禽請客,故借主刀諷之,反轉坐騎與食物功能;雞鴨滿庭則以知主吝與否形成諷刺和懸疑。二、日用之吝:待客酒食簡陋。《笑府淡酒》、《笑林廣記酒煮滚湯》客杜撰菜名,嘲主吝備待客佳餚;《笑府淡酒 又》、《笑林廣記淡酒》主客問答帶出客索主刀殺壺,解淡酒水氣之反諷和趣味;《笑府》「批曰」、《笑林廣記淡水》以河/海水喻淡/濃酒,藉海魚答侍者/接待者之問諷河魚慳吝待客。


(本資訊經出版方授權發佈)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