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出版品    書訊   
《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
  发布时间: 2016-12-06   信息员:   浏览次数:

書名 /《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 (已閱:1291次) [返回列表]

主編 / 作者:王汎森

出版商 /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版次 / 2013/05/02

ISBN / 9789570841718

NTD700

內文頁數 / 464

目次

導論 1895年後的思潮與傅斯年

傅斯年在中國現代知識界的地位

第一章 傅斯年的早年

家鄉:瀕於崩潰邊緣的舊社會

傅斯年的成長歷程

北大歲月

傅斯年和《新潮》

作爲五四遊行示威主將的傅斯年

年輕的叛逆者

作爲文化批判者的傅斯年

對中國國民性的批判

傳統學術的再評估

創造一個「社會」

「一團矛盾」

第二章 新歷史學派的形塑

在倫敦和柏林的學習

傅斯年與史語所

史語所的眼界和目標

史語所的工作

第三章 走向中國文明多元起源論:中國古史的學說

中國古史起源多元論

重建中國古代史

傅斯年學說的影響

第四章 反內省的道德哲學

反內省傳統的出現

古代道德哲學的去倫理化

終結內省的道德傳統

第五章 五四精神的負擔

歷史與政治

《東北史綱》

文化認同的需求

愛國主義與反傳統

政治選擇

第六章 一個五四青年的晚年

政府不端行爲的批判者

對民族往昔的兩難心理

平抑昆明學生運動

懲治漢奸

「清流」

動蕩年代的知識分子:在臺灣和台大

尋找道德之源

「歸骨於田橫之島」

結語 一個五四青年的失敗

附錄一 攻擊顧頡剛的小說片段

附錄二 傅斯年與陳佈雷筆談記錄

參考書目

附論六篇

傅斯年對胡適文史觀點的影響

胡適與傅斯年

伯希和與傅斯年

傅斯年與陳寅恪——介紹史語所收藏的一批書信

什麽可以成爲歷史證據——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衝突

一個新學術觀點的形成——從王國維的《殷周制度論》到傅斯年的《夷夏東西說》

《傅斯年全集》總目錄

作者:王汎森

臺灣雲林人,1958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特聘研究員,其間曾任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並於200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到中國近代的思想史、學術史等領域。著有《章太炎的思想》(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5)、《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7)、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主編《中國近代思想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等書。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