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区域历史地理与地域史研究(代序) 一 区域与区域历史地理 二 地方、地域及地方史、地域史 三 区域历史地理与地域史研究相结合 卷一 区域人地关系 “了解之同情”与人地关系演变研究 一 一种研究范式的分析:人地关系演变的“三阶段论” 二 从“了解之同情”到“环境感知” 三 “了解之同情”视野下人地关系的演变 四 余论:理解与评判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 一 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过程 二 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中诸要素分析 三 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教训与启示 卷二 山区开发与社会 南方山区经济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空间展布 一 南方山区开发之起步 二 六朝至北宋时期南方山区的持续开发与平稳拓展 三 南宋至明清时期南方山区的全面开发 四 结语与讨论 内地的边缘——明清时期湖北省郧西县地域社会史的初步考察 一 引言:在湖北省的西北角 二 凭城据险:地方行政与军事控制体系的演变 三 “里”与“保(堡)”:乡级组织的演变 四 移民入住及其生计、发展与宗族形态 五 神庙系统与民间信仰的神祇 六 结语 卷三 江汉平原的水利社会 散村的形成及其演变——以江汉平原腹地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为中心 一 问题之提出 二 居于台、墩之上 三 依堤而居 四 江汉平原腹地乡村聚落形态的历时性变化 五 散村之形成与长期延续的根基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里甲制度的实行及其变革 一 明初江汉平原聚落分布与里甲编排 二 河泊所《甲册》的攒造与渔户“业甲”的编排 三 明代江汉平原大部分新垦垸田及垸民未入或未完全纳入版籍 四 明后期的清田与垸田征科 五“按田归垸”与里甲制的变质 六、结语与讨论 湖北省潜江市档案馆藏《太和乡实征底册》的初步研究 一 “实征册”与“实征底册” 二 潜江县征粮“按田归垸”与实征册之使用 三 关于是否严格开展“推收”的问题 四 新立户柱与无产户名之剔除 五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理路 “水利社会”的形成——以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围垸为中心 一 “水利关系”、“水利的社会关系”与“水利社会” 二 “水利关系”的形成:以汉川县南湖垸为例 三 “水利的社会关系”的形成:以垸庙为中心 四 赋役征科系统与水利系统的“叠合” 五 垸与清后期江汉平原“乡团”的编练 六 从“水利关系”、“水利的社会关系”到“水利社会” 附录 台、垸、大堤:江汉平原社会经济区域的形成、发展与组合 “画圈圈”与“走出圈圈”——关于“地域共同体”研究理路的评论与思考 一 “水利共同体”理论及其运用和发展 二 “基层市场社区”理论及其发展 三 “祭祀圈”理论及其局限与修正 四 “走出圈圈”:在民众与王朝国家间建立联系 主要征引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