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曲藝》第202期(2018年12月)
【目錄】
[研究論文]
金堂家鄉、玄關自性與歸鄉之道:齋教金堂派的教名、教旨及修持方法考探 /蕭進銘
庶民美學的傳遞、轉化與創造:新加坡職業歌仔戲講戲人陳美英的「臺數」編劇 /林鶴宜
「南麒北馬」商業競爭之表演藝術策略:以京劇鼎盛期(1917–1938)為例 /李湉茵
[調查報告]
海外覓鄉音:檳城福建歌謠調查及其在地記憶 /黃文車
【摘要】
蕭進銘。〈金堂家鄉、玄關自性與歸鄉之道:齋教金堂派的教名、教旨及修持方法考探〉。《民俗曲藝》202 (2018.12): 1-58。
在齋教三派當中,目前有關金堂派的研究最為稀少,需要釐清和解決的問題極多。但富含道教、禪學和內丹理法的金堂派,除是內丹教法傳入臺灣的重要開端外,其豐富、獨特、深刻的內丹思想,也曾影響龍華、先天二派,故對於了解此二派,以及內丹在明清民間社會的流傳和具體發展演變情形,皆甚為重要。
本篇論文,採用文獻分析、田野調查和深度訪談等方法,針對金堂教之教名爭議和其主要教法的內涵,以及教法與內丹的關係,進行詳細討論。根據本文的探究,「金堂」一名應當才是該教之早期、普遍及與其教義理法最為相應的名稱;今日所已習用之「金幢」名稱的出現和被廣泛使用,應是受到日據時期官方之調查報告及當時之政治情勢影響下的結果,故是否要再延續此名稱,實有重新考量的空間。在修持方法上,金堂教深受禪宗及道教、內丹理法的影響,並有其獨特新創之處;其中尤以內丹的影響最深,故可稱為「金丹為主,佛道兼修」的教派。本篇論文的研究,應有助於金堂派教名爭議的解決,以及金堂派核心教義和內丹修持法的被認識。
~~~~~~~~~~~~~~~~~~~~~~~~~~~~~~~~~~~~~~~~~~~~~~~~~~~~~~~~~~~~~~~~~~~~~~~~~~~
林鶴宜。〈庶民美學的傳遞、轉化與創造:新加坡職業歌仔戲講戲人陳美英的「臺數」編劇〉。《民俗曲藝》202 (2018.12): 59-131。
臺灣民間職業歌仔戲無論在「內臺」的商業劇場或「外臺」的廟會劇場,主要都採用「做活戲」的方式運作它的表演。新、馬地區的職業歌仔戲傳承自臺灣,自然也不例外。「講戲」是歌仔戲「做活戲」運作的開始,大部分的講戲人在傳遞劇目的同時,都或多或少帶有編劇和導戲的實質,但只有極少數的講戲人能夠以「臺數」編創新劇目。
陳美英是新加坡在地歌仔戲班「新鳳珠」和「四季春」的苦旦演員兼講戲人,她出身新加坡名班「新賽鳳」,又曾擔任馬來西亞名班「麒麟」的當家苦旦,演出經歷跨越新、馬兩地。她常應班主要求編創新劇目,編劇甚多,目前保留有情節概要的「臺數」(幕表)劇本有19齣之多。
本文從陳美英女士幕表編劇的養成過程、題材關注與動機、手法與技巧、編劇風格等入手,探析陳美英如何結合自身生命經驗和在地文化滋養,像許多民間編劇一樣,一步一腳印的充實歌仔戲的內涵,並檢視其做為新加坡女性編劇和演員,有別於臺灣歌仔戲幕表編劇的特色。
~~~~~~~~~~~~~~~~~~~~~~~~~~~~~~~~~~~~~~~~~~~~~~~~~~~~~~~~~~~~~~~~~~~~~~~~~~~
李湉茵。〈「南麒北馬」商業競爭之表演藝術策略:以京劇鼎盛期(1917-1938)為例〉。《民俗曲藝》202 (2018.12): 133-79。
麒麟童(周信芳)與馬連良都是京劇鼎盛期首屈一指的老生,都擅長唱念做表並重的戲路,擅演劇目與人物也有相當程度重疊,並有多次機會同戲同臺。本文主要藉由1920年代的報刊劇評、戲園廣告、兩位名伶自身之論述、當時戲迷之回憶,以及相關研究論文等資料,還原當時京劇劇壇商業競爭氛圍,如何促使馬麒兩大老生演員塑造自身的藝術風格。本文第一節將以1927年馬麒在上海天蟾的同臺競藝為主軸,比較兩人的劇目安排,以探究兩人以甚麼樣的演出策略獲得觀眾認同,而這些策略之形成與奏效,又與當時上海的劇壇趨向有何關係。第二節則討論當時的演出劇目中,有不少在商業競演的刺激下,馬麒兩人反覆琢磨,後來成為流派名劇;甚至更有如《四進士》、《清風亭》等,同一齣戲成為兩人共同流派代表劇目者。本節將詳細分析兩人在同樣劇目中,針對同一位主角,如何塑造出不同的演出風格,讓觀眾都能欣然接受,並且長期活躍於京劇鼎盛期的舞臺,成為老生流派一代宗師。
~~~~~~~~~~~~~~~~~~~~~~~~~~~~~~~~~~~~~~~~~~~~~~~~~~~~~~~~~~~~~~~~~~~~~~~~~~~
黃文車。〈海外覓鄉音:檳城福建歌謠調查及其在地記憶〉。《民俗曲藝》202 (2018.12): 181-219。
閩南語歌謠(福建歌謠)的調查研究屬於民間文學或閩南文化的重要一環,尤其當採集調查場域移至新馬地區,更能透過閩南語歌謠的傳播與變異,進行閩南歌謠的比較研究。如果我們更進一步把閩南語歌謠視作一種載體或文本,那麼透過「歌謠」的移動我們可以觀察俗文學或流行文化如何在時空位移過程中進行傳承性與在地化發展。
透過檳城地區閩南語歌謠的調查整理,可以發現檳城福建童謠、峇峇福建念謠,及傳統福建戲曲都還在當地持續念唱演出,這是來自福建原鄉的古調;然而進入當地華人第三代後,「反離散」與「現代離散」現象出現,海外移民開始融入當地文化和語言,所謂的「古調」也出現「當地語系化」情形,而新馬地區的閩南語歌謠或之後的閩南語歌曲,都可能因為時空位移與多元文化交融,在新馬逐漸唱出本地特色與娛樂記憶,並發展出一種帶着「追隨先祖輩文化記憶」的南洋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