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 题:海洋中国
时 间:2025年11月1日—2日
地 点:福建·月港
11月1日上午
开幕式
(8:30—8:45)
主持人:
殷 俊(开放时代杂志社社长)
致 辞:
周成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第一节 主题演讲(上)
(8:45—11:00)
主持人:
刘志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报告人(每人30分钟):
1、滨下武志(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亚洲海域史视角看潮汕商贸网与沿海港口移民网的交错
2、郑振满(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
福建与东南亚庙宇网络
3、陈春声(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海澄与澄海——明清之际闽粤界邻地域的海上活动
4、丁荷生(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海洋性的文献流动:东南中国与东南亚华人侨民之间的文献交流——海外文献的数字人文研究方法
讨 论(10分钟)
茶 歇(11:00—11:15)
第二节 主题演讲(中)
(11:15—12:25)
主 持:
黄向春(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
报告人(每人30分钟):
1、刘志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海洋中国的视野:从广州太古汇“泛舟记”展览谈起
2、王铭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还原“有海的中国”
讨 论(10分钟)
11月1日下午
第三节 主题演讲(下)
(14:30—15:40)
主持人:
丁荷生(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报告人(每人30分钟):
1、麻国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
海洋中国与跨区域社会体系
2、徐俊忠(中山大学哲学系)
面对“海洋中国”的不懈追求:从中山先生到中山大学
讨 论(10分钟)
第四节 专题发言之一
(15:40—17:00)
主持人:
王日根(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
报告人(每人15分钟):
1、黄向春(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
海陆何以成一体:闽江口的江海、水神与礼仪传统的演变
2、陈进国(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西沙群岛的庙宇史迹及其变迁
3、刘 莉(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西沙宣德群岛和永乐群岛的住岛渔民
4、杜树海(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中国南方民族与南岛语族诸文化比较
评论、讨论(20分钟)
评论人:郑振满(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
茶 歇(17:00—17:15)
第五节 专题发言之二
(17:15—18:15)
主持人:
曾佳妮(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报告人(每人15分钟):
1、于卫东(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海洋科学探索助力全球治理
2、赵艳平(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海洋合作共赢的经济学逻辑与中国范式
3、董 跃(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
地方海洋经济促进立法的“有效性困境”与破局路径
评论、讨论(15分钟)
评论人:费 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11月2日上午
第六节 专题发言之三
(8:30—9:50)
主持人:
吴 铭(开放时代杂志社)
报告人:
1、张 侃(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
明清以来东南地区海洋活动的性别与权力
2、王日根(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
月港开放与明廷东南海疆治理模式的调整
3、郑 莉(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
海外华人的“乡族”网络——以祖先崇拜为中心
4、王利兵(厦门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作为记忆之场的海洋——以南海为例
评论、讨论(25分钟)
评论人:陈春声(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茶 歇(9:55—10:10)
第七节 专题发言之四
(10:10—11:35)
主持人:
麻国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
报告人(每人15分钟):
1、陈建洪(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
论陆海之争视野下的游击战
2、费 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国家如何塑造社会的海洋认知——澳大利亚经验剖析
3、谭玉华(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
19世纪中期法国船舶考古学的诞生
4、张泰旗(重庆大学博雅学院)
或然历史、反殖民叙述与国际新秩序的可能:从刘慈欣科幻小说《西洋》说开去
评论、讨论(25分钟)
评论人:王铭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闭幕式
(11:35—12:00)
主 持:
陈锦华(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
总 结:
张 侃(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
吴重庆(中山大学哲学系、开放时代杂志社)
合 影
(本資訊經發佈方授權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