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民間文獻與田野工作坊
一、主辦單位:暨南大學歷史系。
二、活動時間:2011年7月16日(六)至7月18日(一)。
三、活動地點:南投縣埔里鎮。
四、研習宗旨:
本計劃強調資料研讀與實地考察的相互配合,因此共分為三個階段依序進行。第一、對考察地現有的相關學術史研究,進行討論與反思。第二、就考察地相關之史料、文獻研讀討論。第三、在具備考察地點相關研究與史料之理解的前提下,進行田野地之考察。本課程亦要求學員務必熟讀大量相關研究與文獻,就各主題進行密集式討論,且在田野進行期間,要求學員研討田野調查之報告。課程進行的同時,由參與人員共同編輯一套系統性之教材,以延續、推廣此研究方法。
五、師資陣容:
鄭振滿: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客座研究員。
李廣健: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主任。
王鴻泰: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合聘教授。
林偉盛: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林蘭芳: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六、研習成員:
組別
報告內容
| 第一組
| 第二組
| 成員
| 張繼瑩
鄭螢憶(組長,政大台史所)
莊景雅(政大台史所)
曾獻緯(政大台史所)
| 李朝凱(組長)
張月姝
顏瑞均
張家豪
陳續升(東海社會所)
廖文媛
童袖瑜
| 學術史一
| 伊能嘉矩
| 文史工作者(鄧相揚、簡史朗…等)
| 學術史二
| 劉枝萬及臺灣早期研究埔里地區之學者
其他國外學者
| 康豹、邱正略
其他國外學者
| 文獻史料
| 地方志、契約文書
| 地方志、清官員文人遊記
族譜、碑刻、科儀書
|
七、活動行程表
| 7月16日
| 7月17日
| 7月18日
| 8:30~12:00
| 研究回顧討論
(10:00~12:00)
| 田野調查(一)
恒吉宮、城隍廟、孔廟
| 田野調查(三)
福同宮、醒靈寺、土地廟
| 12:00~14:00
| 用餐
| 用餐
| 用餐
| 14:00~17:00
| 文獻解讀(一)-官方文集
| 田野調查(二)
天水夫人廟、義民祠、善天寺、醒覺堂
| 綜合討論
| 17:00~19:00
| 用餐
| 用餐
|
| 19:00~21:00
| 考文獻解讀(二) -古文書
| 綜合討論
|
|
八、研讀資料
(一)研究史回顧
1劉枝萬,《埔里鄉土志稿(一、二)》。
2邱正略,《清代臺灣中部平埔族遷移埔里拓墾之研究》。
3簡史朗,〈埔社古文書導讀〉收錄《埔社古文書》。
4鄧相揚,〈水沙連地區的拓墾與邵族的處境〉、《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2001年,頁257-298,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眉社群與牛眠山的歷史興替〉,頁1-17。
5鍾幼蘭,〈平埔族群與埔里盆地—關於開發問題的探討〉,收於劉益昌、潘英海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會,頁97-140,1998。
6康豹與邱正略合著,〈鸞務再興—戰後初期埔里地區鸞堂練乩、著書活動〉,
發表於2008年水沙連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暨南國際大學:暨南國
際大學。
(二)史料閱讀
1劉枝萬 ,《埔里鄉土志稿(一)》附錄古文書,頁183-212
2邱正略,《清代臺灣中部平埔族遷移埔里拓墾之研究》,附錄古文書,
頁306-348。
3閱讀資料一 ,(從鄧傳安到清大租)。
4《水沙連埔社古文書》、《水沙連眉社古文書》【選輯資料,週五前附上】
附註:
1第一日上午十點開始討論。
2請各位務必熟讀史料、相關研究,地圖、碑刻、部分契約,之後會再寄給
大家。田野地點,若有更動,會再另行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