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議議程
| 時間:8月24日8:30—12:10 地點:翠松廳
|
| 時間
| 主持人
| 致辭
| 開
幕
式
| 8:30—8:40
| 韓昇
| 田衛平總編致辭
| 鄭振滿教授致辭
| 8:40—8:50
| 全體與會學者照相留念
|
| 時間
| 主持人
| 發表人
| 報告題目
| 主
題
報
告
| 8:50—10:20
| 田衛平
| 金力、嚴實
| 分子生物學與人類遷徙的歷史
| 韓 昇
| 基因技術與歷史人類學研究——以曹操基因尋找為例
| 李孝悌
| 重读《叫魂》
| 茶歇10:20-10:40
| 10:40—12:10
| 鄭振滿
| 劉志偉
| 歷史人類學與區域研究
| 趙世瑜
| 歷史人類學:社會史研究的新階段
| 曹樹基
| 傳統中國鄉村產權變動的一般理論——以地權為中心
| 12:10午餐
| | | | | | | | |
分組討論(第一組)
| 時間:8月24日13:30—17:50 地點:白松廳
|
| 時間
| 主持人
| 發表人
| 論文題目
| 評論人
| 第
一
場
| 13:30—15:30
| 李孝悌
| 常建華
| 歷史人類學應從日常生活史出發
| 張亦農
| 張佩國
| 作為整體社會科學的歷史人類學
| 易 華
| 民族主義與多重認同——從歸納到演繹的嘗試
| 潘天舒
| 上海“麥工”意義世界的人類學解讀:基於田野體驗的洞見與啟示
| 15:30—15:50茶歇
| 第
二
場
| 15:50—17:50
| 常建華
| 張江華
| 身份、權力與歷史製作——以廣西萬承土司為例
| 曹樹基
| 謝 湜
| 清初浙江海島的展複——以舟山、玉環為例
| 梁 勇
| 客長與地域秩序的形成——以清代巴縣為例
| 吳佩林
| 從《南部檔案》看清代縣審民事訴訟大樣——側重於戶婚案件的考察
| 18:00晚宴
|
分組討論(第二組)
| 時間:8月24日 地點:金松廳
|
| 時間
| 主持人
| 發表人
| 論文題目
| 評論人
| 第
一
場
| 13:30—
15:30
| 施立業
| 鄭 莉
| 海外移民與僑鄉傳統再造:興化九鯉洞壇班關戒儀式
| 王鴻泰
| 張 侃
| 流動的“正統”:宋明以來閩北歐陽祐崇拜考論
| 黃向春
| “流動”的他者與漢學人類學的歷史感
| 陸發春
| 從直隸江南到安徽建省
| 15:30—15:50茶歇
| 第
二
場
| 15:50—
17:50
| 張勇安
| 范長風
| 生物多样性的祝福还是诅咒
——权力话语中的高原鼠兔与藏族传统生态知识的调查研究
| 潘天舒
| 劉志揚
| 族群認同的內部歧異:基於白馬藏族的分析
| 丹增
金巴
| 川藏邊界“東女國之爭”與邊界和邊緣化問題再探討
| 張亦農
| 吃糌粑回族,藏族肚子痛,與全球化:從漢藏邊地看中國研究
| 18:00晚宴
|
分組討論(第一組)
| 時間:8月25日8:30—10:30 地點:白松廳
|
| 時間
| 主持人
| 發表人
| 論文題目
| 評論人
| 第
三
場
| 08:30—10:30
| 張侃
| 王 欣
| 高昌漢人的族群認同
| 易 華
| 姜 波
| 從泉州到忽魯謨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商團與族群
| 徐 堅
| 情境考古學視野下的祿勸鐫字崖:從介質到文本
| 王 越
| 殊途而同歸——用分子人類學破解古代新疆居民歷史的探索之一
| 10:30-10:50茶歇
|
會議總結與閉幕儀式
| 時間:8月25日10:50—11:50 地點:白松廳
| 時間
| 主持人
| 內容
| 10:50—11:50
| 鄭振滿
| 學者自由討論
| 小組總結
| 閉幕儀式
| 12:00午餐
|
一、本次會議主題報告每場1小時30分鐘,每人發言25分鐘,綜合討論15分鐘。
二、小組討論各場用時2小時,論文作者發言時間為15分鐘,評論人評論5分鐘,作者回應與自由討論時間10分鐘,每篇論文用時為30分鐘。
三、發言人發言時間還有1分鐘時,會務人員搖鈴提醒;時間到後再次搖鈴,結束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