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國家與歷史記憶:吳鳳「捨生取義」的故事
講者:洪麗完(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
時間:2017年6月30日星期五15:00
地點:廈門大學思明校區臺灣研究院五樓報告廳
內容簡介:清代阿里山番(今鄒族及部分布農族、泛泰雅族)從本身的文化脈絡出發,要求入境的移民給予使用土地的交換條件(貢租贈與、饗宴贈與);乾隆年間,漢通事吳鳳被阿里山番所殺,是否也在阿里山番的文化脈絡中,要求破壞遊戲規則(引發疾病、災難)的漢人的補償?吳鳳死後部落發生瘟疫,阿里山番如何看待吳鳳(厲鬼)?對漢人而言,吳鳳具有「鎮番」作用(神),故廣設吳鳳廟、藉機前進阿里山社地開墾;國家(清至戰後) ,也利用吳鳳作為教化的象徵。從吳鳳信仰的形成與發展,不僅可觀察清代邊區社會複雜的族群關係;就清人建吳鳳廟(山神/陰靈祖師),日本殖民時期帝國化(忠王祠)、皇民化(吳鳳神社/開山神社)及戰後定官方祀典(似忠烈祠),可考察國家與歷史記憶形塑的關係。
主講人簡介:洪麗完,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現職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暨南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史、平埔族群史、族群關係、區域研究及臺灣移民史、臺灣社會史等。主要著作《熟番社會網路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