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歷史田野——鹽水溪流域田野調查工作坊
計畫研議
一、計畫宗旨
延續2007-2010走入歷史田野工作坊的理念,以深化歷史研究為宗旨,將非文字史料納入研究視野,借重「田野調查」發現新史料,並將歷史置於環境脈絡中理解,進行史料的再詮釋。其目的係以培養臺灣歷史與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系所研究生結合文獻資料與田野採訪之研究與能力。
二、籌辦單位
臺灣歷史博物館
成功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
三、內容概述
現居於鹽水溪流域社群,在族群互動與社會發展的歷程中,佔有指標性的位置,無論從清代以來各族群互動所衍生的社會關係,以至日本時代現代國家勢力介入後生計方式的改變,這些交流、融合或衝突,都值得透過史料與田野調查深入研究。
以鹽水溪流域族群互動的田野調查為中心,空間範圍的抉擇劃定在鹽水溪流域,2009年、2010年的工作坊已經完成南二都範圍內的西拉雅族群分佈區的採集訪查計畫,本次計畫擬循著鹽水溪流域的空間範疇,來探討該流域的社群組織、聚落、宗教與歷史環境的互動關係。規劃在暑期舉辦結合文獻史料解讀與田野踏查採訪之工作坊,提供國內從事臺灣史研究之研究生,一面吸收研究前輩的成果與方法,一面在文獻與田野對話中進一步建構族群研究的新架構。
四、工作坊進行方式
(一) 時間:2010年7月16日(一)至7月22日(日)共7天。
l 採全天制學習方式,參加者(含指導教師)皆須住宿,以便於晚間進行討論交流。
(二) 課程類別:基礎演講課程、田野實務訓練 、田野成果討論課程
l 「基礎演講課程」:以演講方式授課,內容詳見課表。
l 「田野實務訓練」:以教師帶隊實際在鹽水溪流域社群所分佈的聚落進行田野訪查。
l 「討論課程」:每天田野訪查之後,隨即於當天的晚間在各位工作坊指導教師的主持下進行討論。
(三) 參加工作坊之研究生在報名經審查錄取之後,必須事先在家閱讀工作坊指導教師提供之閱讀資料。
(四) 研究生必須在工作坊期間,進行團體研究討論,並於最後一日進行成果發表簡報,並交付田野相關成果資料。
五、參與學者
教授科目
| 講師
| 所屬單位
| 職稱
| 臺灣歷史博物館與鹽水溪流域
| 呂理政
| 臺灣歷史博物館
| 館長
| 閩南文化研究在地域社會研究之嘗試
| 施懿琳
| 成功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
| 主任
| 廟境、人境
| 謝國興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所長
| 臺灣西南平原考古現況概論
| 朱正宜
| 樹谷考古中心
| 主任
| 鹽水溪流域研究的歷史方法
| 吳密察
|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 教授
| 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的歷史難題
| 張素玢
|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 教授
| 村廟與地域社會的發展
| 鄭振滿
| 廈門大學歷史系
| 教授
| 新港社人的生活世界
| 康培德
| 東華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 教授
| 戶籍資料與平埔研究:以番社 之婚姻網絡為例
| 洪麗完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研究員
| 桌山風雲
| 翁佳音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研究員
| 河川流域的環境變遷與原住族群生業發展的關係
| 詹素娟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研究員
| 地方傳統生業的發展
| 曾品凔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研究員
| 鹽水溪流域社會衝突事件的歷史
| 李文良
|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 教授
| 香科繞境與漢人社會之運作
| 戴文鋒
| 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 教授
|
六、預定課表
| 7/16(一)
| 7/17(二)
| 7/18(三)
| 7/19(四)
| 7/20(五)
| 7/21(六)
| 7/22(日)
| | 09:00
10:2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