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百變民國:1920 年代之中國」青年學者論壇
會議議程
2017 年2 月11 日(星期六)數位展演廳
時間與主題 |
主持人 |
發表人 |
發表題目 |
與談人 |
08:30-08:50 |
報到 |
08:50-09:00 |
劉維開 |
開幕式 臺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主任楊瑞松教授致詞 |
09:00-10:30 第一場次 |
唐啟華 |
周海建 |
落霞:國會廢除前後北京內閣的政制調適及其輿論觀感 |
唐啟華 |
郭玫珂 |
1920 年代北京政府與上海租界之關係—以會審公廨為中心 |
李鎧光 |
阿部由美子 |
1920 年代的北京旗人社會解體和北京城市變化 |
廖敏淑 |
10:30-10:40 |
休息時間 |
10:40-12:10 第二場次 |
羅敏 |
許惠文 |
訓政時期之省行政制度 |
陳進金 |
張智瑋 |
從「四局」到「改科」:民國縣制改革的一個側面 |
羅 敏 |
佐藤淳平 |
1920年代後半國家統合的財政因素 |
楊瑞松 |
12:10-13:30 |
午餐時間 |
13:30-15:00 第三場次 |
張力 |
劉芳瑜 |
1920 年代青島測候所管理權之爭 |
王文隆 |
黃宇暘 |
國府海軍水雷研製初探 |
張 力 |
陳禎祥 |
海軍海岸巡防處的成立及其初期發展(1924-1937) |
蘇聖雄 |
15:00-15:20 |
茶敘時間 |
15:20-17:20 第四場次 |
林桶法 |
陳佑慎 |
1920 年代中國軍事學的統帥權論辯 |
林桶法 |
楊善堯 |
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後勤醫療體系之建立 |
劉士永 |
郭俞申 |
廣州政府與新舊桂系(1917-1925) |
楊維真 |
羅國儲 |
清黨後的剿共軍事 |
李君山 |
2017 年2 月11 日(星期六)人文中心會議室
13:30-15:00 第五場次 |
劉季倫 |
菊地俊介 |
1920 年代中國的青年論 |
劉季倫 |
施純純 |
蔣中正對中國社會的觀察,1919-1923 |
陳立文 |
馬思宇 |
中共早期“黨團”研究 |
陳耀煌 |
15:00-15:20 |
茶敘時間 |
15:20-17:20 第六場次 |
楊瑞松 |
李在全 |
北伐前後的微觀體驗:從地域視角釋讀《黃尊三日記》 |
劉維開 |
黃家廉 |
移民新世界? 試探 1920 年代俄僑與東北漢人政權的互動關係 |
高純淑 |
陳皓昕 |
20 年代上海消費文化──以服裝為中心 |
林果顯 |
盛差偲 |
政治變動中的地方鄉紳與人事—以羅田方國香“劣紳”案為中心的考察 |
楊瑞松 |
2017 年2 月12 日(星期日)數位展演廳
時間 |
主持人 |
發表人 |
發表題目 |
與談人 |
09:00-10:30 第七場次 |
汪朝光 |
許峰源 |
華盛頓會議與中國撤除客郵的努力 |
蕭道中 |
羅皓星 |
蔣介石與日本實業界的往來:以白岩龍平為例 |
許育銘 |
朱紹聖 |
日本外交官重光葵眼中的1920年代中國 |
蕭李居 |
10:30-10:40 |
休息時間 |
10:40-12:10 第八場次 |
黃克武 |
李志毓 |
製造一個“左派”—1920年代共產國際與中共發展國民黨左派的策略 |
黃克武 |
張燚明 |
從共產主義到國民革命—1920年代陳公博政治思想的轉型歷程 |
吳淑鳳 |
趙席夐 |
夫唱婦隨的政治參與:以陳璧君為例 |
汪朝光 |
12:10-13:30 |
午餐時間 |
13:30-15:00 第九場次 |
柯惠鈴 |
侯嘉星 |
1920 年代中國的農業化學知識建構 |
朱瑪瓏 |
皮國立 |
當「營養」成商品-維他命在近代中國(1920-1931) |
張世瑛 |
黃健傑 |
女性期刊中的作者群網絡:以1920 年代《婦女旬刊》為例 |
柯惠鈴 |
15:00-15:20 |
茶敘時間 |
15:20-16:50 學習場次 |
劉維開 |
方慧雯 |
五四「新性道德」與女性自主婚戀情慾 |
許惠文 |
莊翔聿 |
廣州精武體育會的興與衰1919-1938 |
侯嘉星 |
許詠怡 |
抗戰時期的國立中學初探 |
黃宇暘 |
16:50-17:30 |
劉維開 |
綜合討論暨閉幕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