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議程
時間:2012年3月29日至30日
地點:中山大學永芳堂
第一場:方法論、宗族、族譜等文本資料
周大鳴:人類學在中國的實踐——人類學方法的思考
Myron Cohen:Historical Anthropology: A Case Study of the Zhong Surname in South Taiwan Hakka Society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川口幸大:宗族的“長期持續”與轉變——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
嶋陸奧彥:從人類學角度接近歷史——韓國的族譜、戶籍、冊契以及田野調查
Do Bang:歷史學與人類學視野下的越南家譜研究
末成道男:人類學與史學在家譜研究方面的不同——越南系譜意識中的“中空結構”
田名真之:琉球家譜概要與現在
魏捷茲:聖跡字紙、書院與想像的共同體
第二場:客家、水上居民、居民的形成與異化、宗教
河合洋尚:“客家原鄉”的誕生——客家空間在粵閩贛交界地帶的產生
潘英海:水沙連地域客家社會之形成與發展
劉志偉:珠江口水上人的歷史人類學
長沼爽:“歷史”在廣東這一地域社會的意義
賀喜:From Family to Lineage: Does the “House Society” Fit in?: Landed Boat People ofSouthwest Guangdong
黃向春:流水無形——流動的“他者”與人類學家的歷史感
劉昭瑞:鄉村社會的一個邊緣群體:三僚村的地理師
大西和彥:九天玄女信仰在越南南部的傳播
中西裕二:日本宗教文化史與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的研究課題
Chu Xuan Giao:從歷史人類學的角度看越南民間信仰的復興——通過過去的價值來表明今日期望的祭祀活動
張應強:區域、流域、人群——黔東南地區的歷史人類學觀察
李鎮榮:韓國華僑的相位——排除法下的理解
王向華:Uniting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Conjuncture: Reflection on Yaohan’s Success in Hong Kong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80s
蔡志祥:田野中的商業史
第三場:現代化與歷史、少數民族
麻國慶:被定居的獵民——被他者書寫的鄂倫春社會與文化
長穀千代子:試論雲南德宏傣族文化人的歷史意識
蔣斌:從口述到書寫的歷史——臺灣原住民排灣族G村部落志的撰寫與競爭對話
馬健雄:生活日常中的“歷史實踐”——雲南西南部拉祜族儀式專家對“幸福”、“權力”與“生命”的儀式詮釋
程美寶:我是誰?——我看泰雅人看我
張兆和:Ethnic Identity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 Case Study of the Miao and Ge Groups in Southeast Guizhou, China
第四場:看待歷史的視角是否有差異:韓國模式、西南中國模式、大歷史
桐本東太:人類學與歷史學的接點
凱撒治彥:作為歷史學之前沿的人類學
伊藤亞人:東亞的多樣歷史與人類學
崔吉城:人類學與歷史學在韓國的結合
何明:西南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何翠萍:論James Scott高地東南亞新命名的Zomia的意義與未來
科大衛:禮儀標籤與地方社會建構
廖迪生:田野中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