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研究:政策、实践和理论反思”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会议时间:2011年11月25--27日(25日报到,26、27日会议讨论,28日离会)
会议地点:中国浙江“杭州海华满陇度假酒店”(杭州市西湖区满觉陇路2号)
参会学者名单(初定)
01、高丙中(北京大学):
国际非遗保护的理论原点与中国经验理论贡献的可能性
02、阮云星 吴健(浙江大学 象山文广新局):
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践的历程与课题——以象山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
03、兰达居(厦门大学):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福建地方的探索
04、潘秀蓉(福州大学):
民俗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基于日本东文研“民俗文化财研究协议会”的研究
05、丁毓玲(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博物馆与海洋文化研究与展示——以泉州海交馆近年的研究与展示的拓展为例
06、李文青(杭州师范大学):
文化生态与非遗保护——国际非遗保护公约与中国的非遗法有关规定述评
07、方宝川(福建师大非遗中心):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实践与探索
08、姜琰 阮云星(福建师大 浙江大学):
文化空间的日常实践——象山东门岛天妃宫文化生态的田野观察
09、小熊 誠(神奈川大学):
调查资料与文化遗产保护——以神奈川大学常民研究所“渔村调查资料”为中心
10、逵 志保(日本徐福研究专家):
有关徐福伝説的研究
11、谢 荔 (日本法政大学):
节庆民俗的传承主体的社会变化――以中国嘉興市端午民俗文化節与日本
相模原市児童節為例
12、王霄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全球化问题——以中德交流语境下的哈萨克阿肯阿依特斯为例
13、罗正副(贵州大学)
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铜鼓为个案的分析与反思
14、陈宗花(河南大学)
在日常生活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日本无形民俗文化财“祗园祭”为例
15、彭多意(云南大学)
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红村” 治理模式
16、李文睿、雷小卉(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背景下的摩梭达巴教“复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7、李翠玲(武汉大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文化再造——对中山市小榄镇菊花会的民族志考察
18、黄向春(厦门大学)
民间历史文献与非物质文化传承——以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调查为例
19、黄涛 (温州大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的民俗博物馆建设
20、陈华文(浙江师范大学)
两难与机遇: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突破口——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面临的难点与问题
21、吴宗杰(浙江大学)
本土话语与文化遗产的意义建构--- 衢州水亭门与东坞山村文化遗产研究为例
22、侯松 (浙江大学)
在“古迹”与“遗产”之间:话语的转型与回归
23、刘朝晖(浙江大学)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性”的再思考:一种权利分析的视角
24、刘志军(浙江大学)
后申报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忧与思
25、南鸿雁(杭州师范大学)
当代琴人的“文人”认同论析
26、袁晓文(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实践与行动研究
27、杨志强(贵州大学)
跨民族视野下的非遗保护研究
28、肖芒(浙江传媒大学)
“回回桥”与杭州回族“清真茶食”文化传承研究
29、吕洪年(浙江大学)
与国际公约接轨的中国遗产法
30、陈爱国(日本名古屋大学)
“文化消亡话语”之解读与反思——中国北方皮影戏的保护与利用的实证研究
31、赖金良(浙江大学)
我国非遗保护的运作模式及其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