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洋員與近代中外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
Foreign Officers of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the Sino-Foreign Relations, 1854-1949.
2013年11月,中山大學歷史系主辦
11月7日:
參會人員報到,領取會議資料,入住榮光堂賓館(Wing Kwong Hall)
18:00 晚餐,紫荊園餐廳嶺南房(Lingnan room, Zijingyuan Hotel)
11月8日:
7:30, 早餐,榮光堂賓館
8:30—9:00 開幕式,永芳堂二樓講學廳(Lecture room, Yin Fong Hall)
歷史系系主任致辭
中國海關學會領導致辭
9:00—9:30 會議主題發言1: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教授
9:30—10:00 會議主題發言2:濱下武志教授
10:00—10:30 合影,茶歇
10:30—11:45 研討會第一場,二樓講學廳,主持人:李愛麗
吳松弟(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主任,教授):
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所收的中國舊海關出版物及其來源
侯彥伯(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從貿易外交到貿易、外交的分離看新式中國海關的起源(1842-1864)
連心豪(廈門大學中國近代海關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日籍官員與中國近代海關
張志雲(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特別研究員)
重新檢視中國海關華洋職員間的不平等待遇
12:00 午餐,紫荊園餐廳
14:00—15:50 研討會第二場,二樓講學廳 主持人:連心豪 評論人:梁冬梅
發言90分鐘(每位15分鐘),評論10分鐘,討論10分鐘
周雲(華南理工大學思政學院副教授)
《赫德爵士:偉大的傳奇生涯》一書的史料價值
朱衛斌(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
《慶丕回憶錄》所見之慶丕與赫德的關係
馮翰士(Henk Vynckier,臺灣東海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Mont Blanc Albert vs. the Ulsterman: Robert Hart’s Encounter with Albert Smith in Canton, Sept. 1858
王蓓蓓(中山大學外語學院教授)
關於《歐洲在華顧問的使命和影響–古斯塔夫•德璀琳(1842-1913)李鴻章幕府中的德國人》一書的翻譯
楊換宇(廈門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梅樂和與江門開埠
李虎(華南農業大學思政部講師)
李度與1947年江海關腐敗大案
15:50—16:10 茶歇
16:10—18:00 研討會第三場,二樓講學廳,主持人,吳松弟 評論人:李愛麗
發言90分鐘(每位15分鐘),評論10分鐘,討論10分鐘
潘一寧(中山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海關洋員包臘、包羅與近代中國外交——讀《龍廷侍者》有感
戴甯(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教授)
向東看、向西看——在“兩個世界”碰撞中的包臘與張德彝
陳穎(中山大學圖書館)
瑪高溫對近代江浙地區流行病的關注——以《海關醫報》為中心的考察
常新萍(中山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
作者立場標記語選用與歷史傳記語篇中的資訊真實性探究——以《鄧羅傳》為例
姚永超(上海海關學院基礎部副教授)
論海關洋員與中國近代的海道測量
何國新(上海海關學會近代海關研究室研究員)
海關重要歷史文件匯編譯介綜述
18:10 晚餐,紫荊園餐廳
11月9日
7:30 早餐,榮光堂賓館
8:30—10:05 研討會第四場,二樓講學廳,主持人:何國新 評論人朱衛斌
發言75分鐘(每位15分鐘),評論10分鐘,討論10分鐘
楊智友(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副研究員)
二檔館海關檔案的保存、開發與利用
李愛麗(中山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馬士及其《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
盧銘君(廣州外語外貿大學德語系副教授)
海關洋員穆麟德的漢學研究成就
歐可瑩(中山大學歷史系碩士)
美籍海關洋員廷得爾的漢學研究初探
郭淑冰(廣州市番禺博物館)
阿林敦的中國傳統戲劇研究
10:05—10:30 茶歇
10:30—11:40 相關單位代表發言和會議總結,二樓講學廳
11:45 午餐,紫荊園餐廳
14:15 榮光堂賓館乘車前往黃埔古港、粵海第一關紀念館
15:30 中國海關博物館廣州分館
17:00 考察沙面租界舊址
18:00 晚餐,海關紅樓餐廳
11月10日
7:30 早餐,榮光堂賓館
賦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