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東亞、國家與閩南地方:閩南文化研究之深化
活動時間:2013年10月26~27日
2013年10月26日(星期六)場地:金門大學陳開蓉會議廳
08:30-09:00
| 報到/領取資料
| 開幕式
| 開幕致詞
| 09:00-09:30
| 金門縣縣長 李沃士
金門大學校長 李金振
監察委員 黃煌雄
| 09:30-09:40
| 大合照
| 09:40-10:30
| 專題演講一
| 主持人
| 演講人
| 題目
| 鄭愁予
金門大學講座教授
| 陳益源
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兼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副主任
| 河內福建會館的歷史文獻與時代意義
| 10:30-10:40
| 茶敘
| 10:40-11:30
| 專題演講二
| 主持人
| 演講人
| 題目
| 王秋桂
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 吳密察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閩南文化研究的學科建構:一個構想
| 11:30-12:20
| 專題演講三
| 主持人
| 演講人
| 題目
| 林正珍
中興大學
歷史學系教授
| 余光弘
廈門大學
人類學與民族學系特聘教授
| 再論閩南文化研究的語言危機
| 12:20-13:30
| 午餐
|
2013年10月26日(星期六)場地:金門大學陳開蓉會議廳
13:30-15:30
| 場次1─華人宗教與民間信仰
| 主持人
| 發表者
| 題目
| 評論人
| 張維安
交通大學
客家文化學院教授兼院長
| 林偉毅
新加坡道教學院、新加坡道教總會學術顧問
中國華僑大學哲學院客座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研究員
| 潮州伯公:新加坡的感天大帝信仰
| 李豐楙
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講座教授
| 柯群英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
副教授
| Qingshui Zushigong as Cultural-Spiritual Capital: Connecting Singapore Chinese to Their Ancestral Hometown
(清水祖師做為文化精神資本:新加坡華人及其原鄉之聯繫)
| 陳炳容
福建師範大學博士生
| 金門早期的海洋發展與媽祖信仰
| 林瓊柔
銘傳大學
通識中心副教授
| 莊唐義
福建師範大學博士生
| 金門千里眼與順風耳的調查
| 15:30-15:40
| 茶敘
| 15:40-17:10
| 場次2─思想文化互動
| 主持人
| 發表者
| 題目
| 評論人
| 王鴻泰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副研究員
| 宋惠如
金門大學華語文系副教授
| 論朱熹的禮學與實踐──
以鬼神觀與風水觀為中心
| 祝平次
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 楊正顯
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 晚明三教敘事的競爭—從王陽明到福建的傳說談起
| 李宗翰
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 國家視野下的金門與金門視野下的國家:以光緒《金門志》為例
| 17:10-18:40
| 論壇:閩南區域發展及文化保存
| 主持人
| 引言者
| 題目
| 討論人
| 李錫隆
金門縣文化局局長
| 劉德雲
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中心 副主任
| 由跨界空間層級優化理念探索金門閩南聚落群再生之途徑─以金門金沙鎮聚落群為例
| 徐榮崇
台北市立教育
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教授
劉華嶽
金門大學
建築學系
副教授
| 劉名峰
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 金門之戰地空間的文化化:金門國家公園作為全球化時期中之「創造性發展」的個案
| 江柏煒
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 後戰地城市治理的比較:金門與廈門的生態保育及歷史保存案例
|
2013年10月27日(星期日)場地:金門大學陳開蓉會議廳
08:30-09:00
| 報到
| 09:00-10:00
| 場次3─文化傳承及發展(一)
| 主持人
| 發表者
| 題目
| 評論人
| 林華東
泉州師範學院
教授兼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 管志明
臺南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 台灣區婚俗與傳統禮俗
| 唐蕙韻
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 葛榮玲
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俗學系助理教授
| 歷史戰地的旅遊空間建構與符號生產:以廈門胡里山砲台為例
| 10:00-10:15
| 茶敘
| 10:15-11:45
| 場次4─閩南語言與文學
| 主持人
| 發表者
| 題目
| 評論人
| 陳德昭
銘傳大學
應用中國文學系教授兼共同科目召集人、金門校區分校顧問
| 邱凡芸
金門大學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 臺灣新住民華語文教材之閩南文化研究
| 吳瑞文
中央研究院
語言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黃育正
聯合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傳播學系講師
| 閩南語詞彙探析與文化意涵
| 楊惠玲
金門大學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 《玉玲瓏》的語言遊戲:以<白雪公主>故事為例
| 11:45-13:30
| 午餐
| 13:30-14:30
| 場次5─海外華人與僑鄉網絡
| 主持人
| 發表者
| 題目
| ,評論人
| 陳國棟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研究員
| 曾玲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 從"移神"到"祖神崇拜" :新加坡華人與閩南僑鄉
| 戚常卉
金門大學
閩南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華語文學系系主任
| 江柏煒
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 華僑跨國網絡的形成及其文化互動:以烈嶼及汶萊為例
| 14:30-14:40
| 茶敘
|
2013年10月27日(星期日)場地:金門大學陳開蓉會議廳
14:40-15:40
| 場次6─文化傳承及發展(二)
| 主持人
| 發表者
| 題目
| 評論人
| 劉石吉
中央研究院
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研究員
| 林華東
泉州師範學院教授兼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陳燕玲
泉州師範學院副教授兼文學與傳播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主任
| 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的傳承與延展
| 管志明
臺南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 黃文車
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 一點血脈到南洋:新加坡百年新賽鳳閩劇團調查
| 15:40-15:50
| 休息
| 15:50-17:20
| 場次7─日本的華僑社會及其變遷
| 主持人
| 發表者
| 題目
| 評論人
| 劉序楓
中央研究院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陳來幸
兵庫縣立大學經濟學部教授、神戶華僑華人研究會會長、日本華僑華人學會理事
| 二戰後日本僑報中的台灣與台灣人
| 江柏煒
金門大學
閩南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 陳天璽
早稲田大學副教授
| 日本横濱中華街的形成及其變遷
| 黃嘉琪
金門大學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 二次戰後的社會變動與社會流動-以大阪台灣人生命歷程中的職業選擇為例
| 17:20-17:30
| 休息
| 17:30-17:50
| 閉幕式
| 金門縣文化局局長李錫隆
清華大學榮譽教授王秋桂
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江柏煒
|
◆議事規則
(1)主持人:5分鐘
(2)論文發表人:15分鐘
(3)評論人:每篇8分鐘
(4)綜合討論與發問:18分鐘(該場3篇)~24分鐘(該場4篇)
◆響鈴規則
(1)發言時間結束前2分鐘,按鈴1短聲
(2)發言時間到時,按鈴2短聲
(3)發言時間每超過1分鐘,按鈴1長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