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议程安排
时间:2014年6月2日(星期一)
地点:嘉兴梅花洲会议中心二楼3号会议室
■研讨会开幕式(08:30-09:00)
主持:金琴龙(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市文联主席)
(一)主持人介绍与会领导和嘉宾
(二)领导致辞
1.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致辞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致辞
3.中共嘉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越强致辞
(三)全体代表合影(地点:梅花洲游客接待中心前广场)
■主题演讲(09:00—10:00)
主持:叶 涛(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发言人:
1.陈勤建(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端午民俗意蕴原型当今的存续和创意
2.全 华(上海财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民俗节庆旅游组织与管理
■学术研讨(一)(10:15—12:00,7人每人15分钟共105分钟)
主持:杨 秀(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发言人:
1.张 勃(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中心教授):建构时代的中国节日建设
2.徐赣丽(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节日遗产的旅游利用
3.温宗翰(台湾静宜大学台湾文化研究系研究助理):由创造传统到多元发展——论战后台湾龙舟竞渡的文化变迁
4.储冬爱(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城市乡间化”的文化保护设想——以广州端午扒龙舟为例
5.张朝敏(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传统节日元素的现代产业化思考
6.毕传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后):面向公众的生活实践——美国史密森尼民俗节之概览
7.胡 晶(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市文联副主席):端午民俗文化传承的产业化发展路径探索
■学术研讨(二)(13:30—15:18,9人每人12分钟共108分钟)
主持人:张 勃(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中心教授)
发言人:
1.黄金姬(韩国木浦大学国学院讲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化与民俗主义——以韩国法圣浦端午祭为例
2.袁学骏 苑晨清(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河北端午节古俗新风浅议
3.苏瑞隆(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主任):端午节之龙舟竞渡之源流与唐代诗赋
4.杨玉君(台湾中正大学中文系教授):钟馗与端午
5.杜正贞(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龙舟竞渡习俗的地方性和历史性——以杭嘉湖的端午竞渡习俗为例
6.陈志勤(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村民的端午日和泛化的端午节
7.刘 晓(泰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当代庙会转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泰山东岳庙会为例
8.秦晓梅(秭归县文联副主席):秭归端午习俗述略
9.赖 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永安笋竹节的传统化实践
【会间休息12分钟】
■学术研讨(三)(15:30—17:18,9人每人12分钟共108分钟)
主持人:储冬爱(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发言人:
1.梁姗姗(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从“五芳斋”的文化象征符号看企业的品牌建设
2.郭俊红(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传统的利用与再创造——以电视与网络视野中的《牛郎织女》为例
3.王人弘(台湾东华大学民间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台湾赛夏族矮灵祭传承与现代发展之研究
4.王志胜(澳门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澳门民间节日——佛诞节、土地诞习俗
5.周凌云(秭归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秭归端午节划龙船习俗
6.彭佳琪(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生):粽子的日常性与节令性——嘉兴粽子企业对粽子文化的影响
7.鲁 文(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生):嘉兴端午习俗的重构与仪式整合——以海宁市长安镇为例
8.刘 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民众参与性与端午节庆的内涵转变
9.张宪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嘉兴掼牛”传统的继承与发明
■会议总结(17:18—17:48)
主持人:胡 晶(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市文联副主席)
学术总结:施爱东(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