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内容
| 地点
| 主持人
|
24日
| 报到
| 逸夫楼
| 吴梦洋
马天行
|
晚餐
|
|
|
25
日
上午
| 8:00—8:20
| 本地、本校学者报到
| 人文学院
南光一
101
| 吴梦洋
马天行
|
8:30—9:00
| 主旨奉献
杨国桢:超越“王朝编年”的中华海洋文明史
| 吴春明
|
9:00—10:30
| 第一节:多元文化史迹
1,吴春明、佟 珊:海洋“诸蕃”融合的历史考古考察
2,马天行:闽粤桂沿海秦汉六朝墓葬建构中的早期海洋因素
3,王怡苹:“黑石号”、长沙窑与唐朝海上交通
4,林稚珩:台南热兰遮城址与台湾的荷兰史迹
5,孙若昕:鼓浪屿近代建筑多元文化因素论纲
6,潘国平:广州的“蕃人冢”与“番鬼山”
7,王芳:厦门鼓浪屿十八世纪西班牙海商
8,柯佳育:马来西亚沙捞越州沙隆河出土宋元华南瓷器初探
9,刘淼:中国东南沿海发现的16-18世纪西属殖民地银币
| 主持:
赵嘉斌
点评:
孙 华
|
10:30—10:45
| 茶歇
|
|
|
10:45—12:00
| 第二节:舟船与航技
1,许路:古代福船的形态与结构
2,邱丹丹:法国早期的中国帆船研究
3,周运中:瓦克瓦克、哇阿哇为塞舌尔与马达加斯加
4,周运中:“郑芝龙航海图”商榷
5,张红兴:泉州沿海航海针路簿的调查
6,丁见祥:乾隆《福州府志•海防•针经》篇初步研究
7,孟原召:浅论宋元时期的航海风险
| 人文学院
南光一
101
| 主持:
王新天
点评:
张 威
|
12:00
| 午餐
| 留学生
服务中心
|
|
25日下午
| 2:30—3:40
| 第三节:族群与民俗
1,吴春明:汉唐“中华海商”文化的夷越基础
2,佟 珊:东亚海岸岩画内涵的初步分析
3,王荣国:福清昭灵庙宋代海神信仰探微
4,彭维斌:闽南“送王船”习俗的海洋性与土著性
5,游桂香:马祖岛屿王船信仰的新内涵
6,张 萍、吴春明:闽中航海祈风史迹探源
| 人文学院
南光一
101
| 主持
刘 淼
点评
栗建安
|
3:45—4:00
| 茶歇
|
|
4:00—5:00
| 第四节:海防与海疆
1,林叶辉、常 浩:九龙江口的两岸港防体系
2,柯 兰:明清时期漳州府的海防体系:个案研究
3,高健斌、张 敏:广东南澳的海防碑铭
| 人文学院
南光一
101
|
5:30—7:00
| 晚 餐
| 逸夫楼
|
|
7:30—9:00
| 主题演讲
王子今:中国古代的“四海”与海疆
(同为厦门大学历史学系列讲座)
| 人文学院
南光一
101
| 鲁西奇
|
26日上午
| 8:00—10:00
| 第五节:聚落、港市与经济
1,王富强等:先秦时期胶东与辽东海上文化交流综论
2,聂 政:胶东半岛海洋聚落生业经济的初步研究
3,蓝 秀:福建沿海新石器时代海洋聚落成长
4,肖一亭:南海北岸先秦滨海与河岸聚落
5,程 玲:珠江三角洲史前期海洋聚落宏观形态的变迁
6,方 方:我国东南沿海史前居民的贝类捕食工具
7,吴梦洋、葛 威、陈兆善:昙石山新石器时代晚期人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与海洋性聚落的食物结构
8,杨平平:长江口古代港市宏观聚落的变迁
9,王新天:泉州港市聚落形态的变迁
10,姜 波:海澄月港的考古调查与测绘
11,朱芝兰:浙东传统渔场、渔港与渔业文化
12,黄忠鑫:福州南台清代浙船会馆碑刻考释
| 人文学院
南光一
320
| 主持
焦天龙
点评
邓 聪
|
10:00—10:15
| 茶歇
|
|
|
10:15—12:00
| 加强海洋遗产调查研究
跨部门、跨地区圆桌会议
|
| 吴春明
|
12:00—1:00
| 午 餐
| 逸夫楼
|
|
下午
|
| 离 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