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5年11月14-15日
地點:江西師範大學白鹿會館
主辦: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歷史研究》編輯部
江西師範大學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省級協同創新中心
江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
11月14日
9.00-9.30 開幕式
主持人:江西師範大學副校長張艷國教授
江西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田延光教授致辭
《歷史研究》主編李紅巖代表《歷史研究》編委會主任高翔致辭
10.00-11.50 第一場
第一小組(主持人:路育松)
陳絜:商周時期的東土開發與象之南遷而不復(霍巍評議)
李憑:框定北朝系統而突顯社會特徵(劉再聰評議)
薛海波:陳寅恪“關隴理論”六官觀點再探(王剛評議)
楊新新:從“方外之地”到“列為諸侯”(李禹階評議)
韓濤:唐代進士的時空分佈研究(代國璽評議)
第二小組(主持人:王先明)
馬俊亞:萬流歸宗:江蘇近代社會形態的地區性考察(陳廷湘評議)
戴建兵:張謇的貨幣金融思想與實踐(張艷國評議)
梁仁志:“棄儒就賈”本義考——明清商人社會地位與士商關係問題研究之反思(胡勇軍評議)
王大文:被“遺忘”的歷史——康熙朝纂修《大清一統志》與江南文人(王悅之評議)
王洪兵:敬天勤民:耕籍制度與十八世紀清代皇帝的農耕儀式(莊澤晞評議)
第三小組(主持人:陳恆)
陳文海:“弗萊德加”與百年學訟(陳曉律評議)
王曉德:從文化視角對研究歐洲反美主義的思考(張勇安評議)
付成雙:美國礦業發展中的環境問題探析(俞金堯評議)
張弢:中世紀大學之學術自由辨析(楊巨平評議)
錢茂偉:由組織本位而個人本位:中國公眾史學的學科建構(趙明評議)
14.30-16.00 第二場
第一小組(主持人:郭培貴)
霍巍:試論吐蕃思想文化的“底色”(李憑評議)
劉再聰:村塢相屬:魏晉十六國河西走廊“村”聚落的自然形態(陳絜評議)
李禹階:穀梁學說與西漢中後期國家治理思想的演變(王劍評議)
王剛:《公羊》“大一統”經義的成立與秦漢之際的政治思潮(楊新新評議)
代國璽:“赤九”讖與兩漢政治(韓濤評議)
第二小組(主持人:萬振凡)
張艷國:論辛亥革命後尊孔思潮與新文化運動的激盪共生(馬俊亞評議)
陳廷湘:新文化運動:中國思想創新的里程碑(戴建兵評議)
王悅之:清末輿論政治的崛起及影響(王洪兵評議)
莊澤晞:晚清首屆駐日使臣與自由民權運動(梁仁志評議)
第三小組(主持人:付成雙)
陳曉律:歐洲社會福利制度的普適性與特殊性(王曉德評議)
俞金堯:論全球化進程中的時間標準化(張萍評議)
郭子林:傳統文化觀念的變遷與古埃及文明的消亡(陳文海評議)
柴彬:百年來歐美國家關於“一戰”戰責問題研究(錢茂偉評議)
朱君杙:論查理曼加冕對拜占庭皇帝世界宗主權的衝擊(陳恆評議)
16.00-17.50 第三場
第一小組(主持人:李憑)
成祖明:封建、郡縣之變中的儒學建構——歷史記憶斷裂與重構中的今古文經學(劉勇評議)
李平亮:文化建構與社會實踐:宋明以來許真君信仰的發展與演變(薛理禹評議)
劉曉:元朝江西行省鎮戍軍萬戶府考(李玉君評議)
江湄:從遼、金行記看宋代士人的“華夷之辨”——也論宋朝的“中國”意識(郭培貴評議)
第二小組(主持人:戴建兵)
唐力行:夕陽西下幾時回:傳統蘇州評彈的當代命運(萬振凡評議)
武力:略論中國歷史研究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張侃評議)
鄭成林、劉傑:抗戰前商會對政府公債政策的認識及態度(王先明評議)
胡勇軍:井水還是河水:民國時期杭州城市飲用水源及其差異性(蔣積偉評議)
易鳳林:階層的差異性與一致性:國民革命時期國民黨的黨員構成(1924-1927)(王大文評議)
11月15日
9.00-10.30 第四場
第一小組(主持人:霍巍)
李玉君:儒學與歷史上北方民族政權的治國理念(江湄評議)
王劍:有明之無善政自內閣始——論明初政治變動中的內閣政治文化(劉曉評議)
郭培貴:明代進士家族相關問題考論(李平亮評議)
劉勇:明代中後期的《大學》文本改訂競爭運動(薛海波評議)
薛理禹:明代保甲法的成效與弊端探析(成祖明評議)
第二小組(主持人:陳廷湘)
萬振凡、萬心:建國以來國家對病態地域社會治理——以江西余江血防為中心(武力評議)
張侃:20世紀以來民間歷史文獻學的學理脈絡與可能趨勢(唐力行評議)
王先明:集體化時代“新農村建設”思想的孕育與形成——兼論劉少奇與“新農村建設”思想的提出(鄭成林評議)
蔣積偉:1940年代新民主主義優勢話語權的建構(易鳳林評議)
第三小組(主持人:俞金堯)
張萍:GIS與中國歷史研究(付成雙評議)
楊巨平:遠東希臘化文明的歷史定位——以其文化遺產為據(柴彬評議)
陳恆、李文碩:在城市發現怎樣的歷史?——評《劍橋世界史》(郭子林評議)
張勇安:冷戰、毒品與美國對新中國外交(1950-1962)(張弢評議)
趙明:儒家素質教育觀的歷史反思(朱君杙評議)
11.00-12.00 會議總結與閉幕式
主持人:《歷史研究》常務副主編周群
小組總結發言
第一小組代表
第二小組代表
第三小組代表
江西師範大學副校長張艷國講話
《歷史研究》主編李紅巖講話
第十屆歷史學前沿論壇承辦方代表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