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10月31日 8:30~8:40历史学院 119)
主 持 人:李金铮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致开幕辞
第1场 主题报告(10月31日 8:40~9:50历史学院 119)
主 持 人:阿风
卢建荣:唐宋游园文化的形成:政坛沉浮真情告白录
评论人:王力平
刘永华:物:多重面向、政治意涵与生命史
评论人:卢建荣
陈 锋:“四大名砚”考辨
评论人:常建华
合影留念、茶歇(10月31日 9:50~10:10)
第2场 日常生活的物质性(10月31日 10:10~12:10历史学院 119)
主 持 人:吴卫国
朱彦民:夏人造车和夏代车制推量
评论人:耿超
耿 超:汉代贵族日常生活与性别差异管窥——以西汉中山王墓为中心的考察
评论人:朱彦民
夏 炎:魏晋南北朝的鞋与人:一项中古日常生活史的建构尝试
评论人:李志生
李志生:凤冠:以唐五代为中心的考察
评论人:夏炎
黄义军:瓷枕与宋元时代的日常生活
评论人:朱丽莉
朱丽莉:超越器物:传统时代枕的功能与文化探析
评论人:黄义军
午 餐(留学生公寓 A座餐厅)
第3场 物质生活的多样性(10月31日14:00~16:00历史学院237)
主 持 人:冯贤亮
侯 杰 赵天鹭:日用类书、杂字书与日常生活史研究——基于两岸研究的思考
评论人:王善军
阿 风:“官契”考
评论人:陈锋
李 军:“百果台”:晚清民国闽北惠安祠的神诞供品及其文化、经济意涵
评论人:阿风
张小坡:清明会:明清徽州的墓祭组织及其所反映的民众祭祀生活
评论人:康健
姚春敏:明清时期山西杂姓村的祠堂、祖茔和庙宇——以碑刻、族谱、村志和田野调查为中心
评论人:罗艳春
罗艳春:清代的宗族祠堂与城乡关系的演变——以江西万载田下周氏祠堂为例
评论人:姚春敏
茶 歇(16:00~16:20)
第4场 物质文化及其他(10月31日16:20~17:40历史学院237)
主 持 人:王善军
陈时龙:长物何以必须?——文震亨对物的文化诠释及其焦虑
评论人:秦博
秦 博:明代武官园林修造活动与社会影响力的扩展
评论人:陈时龙
孙笑颜:鹅与明清社会生活考述
评论人:冯贤亮
范喜茹:家产与兄弟相处:以杨继盛为中心的考察
评论人:张明
康 健:近代祁门茶农、茶工生活状况的考察
评论人:张小坡
晚 餐(留学生公寓A座餐厅)
第5场 民族文化交流(11月1日 8:30~10:10历史学院237)
主 持 人:朱彦民
王善军:简论辽宋西夏金元时期日常生活中的族际饮食交流
评论人:刘永华
陈宝良:蒙元遗俗与明人日常生活——兼论民族间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双向交融
评论人:张佳
张 佳:衣冠与认同:明初朝鲜半岛袭用“大明衣冠”历程初探
评论人:陈宝良
张 明:清代国家权力、社会关系及政治秩序的神性研究
评论人:范喜茹
班晓悦: 康熙木兰秋狝赐物研究
评论人:陈思言
茶 歇(10:10~10:20)
第6场 物质性与地方社会(11月1日 10:20~12:00历史学院237)
主 持 人:陈宝良
周尚兵:日常生活视野下唐代的茱萸茶饮及其对西北地区的影响
评论人:谭景玉
赵树国:“民生多艰”:十七世纪华北民众的生活境遇——以《醒世姻缘传》中所见物价及官场行贿、官员贪腐数额为中心的考察
评论人:李金铮
姚 旸:晚明江南收藏热潮背景下的市场反应及其影响
评论人:王嘉乐
冯贤亮:江南三白:明清时期的食物品味与生活记忆
评论人:李 军
李金铮:释“高利贷”:基于中国近代乡村之考察
评论人:赵树国
午 餐(留学生公寓 A座餐厅)
第7场 城市生活(11月1日14:00~16:00历史学院119)
主 持 人:李惠民
罗桂林:地名与日常生活的政治——以福州历史上的地名兴替为中心
评论人:范莉莉
许哲娜:全球化视野下的礼仪、身体与日常生活——以近代致意礼变迁为中心的考察
评论人:胡悦晗
胡悦晗:公共空间与民国上海知识群体的精神生活建构(1927-1937)
评论人:许哲娜
李惠民:近代石家庄理发洗浴行业考察
评论人:张 弛
张 弛:气枪与洋娃娃——民国时期儿童玩具话语中的性别议题
评论人:李惠民
范莉莉:抗战时期苏州城市的日常生活(1939—1941)——以高仓正三《苏州日记》为中心
评论人:罗桂林
间 歇(16:00~16:20)
第8场 医疗生活与文化(11月1日16:20~17:40历史学院119)
主 持 人:侯 杰
谭景玉:道教科技与宋代以后的民众生活——以宋代矾的应用为中心
评论人:周尚兵
吴卫国:清代中国“不洁”史论纲要
评论人:侯 杰
王嘉乐:制造声名:滑寿的社交性医疗
评论人:姚 旸
陈思言:乾隆御赐针灸铜人辨析
评论人:班晓悦
闭 幕 式(11月1日17:40~17:50历史学院119)
主 持 人:余新忠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金铮教授致闭幕辞
|